中央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引发各地政府全力冲刺
为了挤上"四万亿"这趟车,各地政府都在全力冲刺
刚刚过去的十天里,为了挤上"四万亿"这趟车,中国的各个地方政府都在挑灯夜战。
部门划分暂时模糊--一部分人进京,与国家发改委直接沟通;另一部分人留守,夜以继日地赶制项目申报材料。
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在国务院公布"四万亿"保增长计划的第二天,就带领了一个从发改委、建设厅、国土局、环保局等各部门抽调的小组,前往北京,住进了距离国家发改委十分钟路程的国宏宾馆。
合肥市干脆成立了"落实国家宏观调控领导小组",两位市级官员分别担任北京、合肥工作组组长,集中"人员、办公、经费、精力"攻坚。
早在10月中旬,这个中部省份已经得知国家年内可能增加中央投资以启动内需,一队人马悄然进京,同时安排各市筛选项目。10月底,他们向发改委申报了195个项目,申请了109亿元中央财政补助。
11月5日消息确实之后,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又带着一队人马和200多个项目来到北京,前后共申报了446个项目,347亿元。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安徽有史以来最大的交通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57亿元的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在消息公布当天获批。
随后,合肥机场迁建工程、九华山支线机场相继过关,中铝集团电解铝项目、巢湖综合治理项目进入评审阶段;合钢公司搬迁、京东方六代线项目则拿到了国债资金。
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13日在《我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最新进展情况》上批示"很好,加大力度,加紧工作,力争多一些支持",认为这是超前谋划、超前准备、超前应对的结果。
显然,由于今年追加的1000亿元中央投入必须在40天内到位,申报越早、开工条件越完备的项目,挤上"四万亿"这趟车的可能性越大。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能立即开工、能带动较长的产业链条,能立即形成上下游采购的项目,必然在优先之列。
慢了一步的河南给自己定下目标:确保占据这趟车1/13的空间,力争1/10。为了项目报批,广东东莞市发改局局长从10月以来就一直在北京办公。这个以出口加工闻名全球的城市从未有过驻京办,今年他们决定马上筹建一个驻京办,"方便跑项目"。
发改委大楼所在的三里河,所有宾馆都已客满。截至目前,每个省份都已经至少上报了一百个项目,国家发改委工作人员也不得不日夜加班,人员仍不充足,只得从其它部委抽调人员审批相关领域项目。
各地政府在准备上报项目时,的确是跑步前进。河南省在消息公布后第二天发文要求各部门各市县上报材料到省发改委,只给了3天时间,郑州市发改委一位处长抱怨时间太紧张,"要逼死人"。
他们只能先把曾上报但被搁置或已审批但资金未到位的项目报上去,这也使得相当多省份的项目仍然以高速公路、铁路、能源为主,而不是国务院希望倾斜的农田水利、保障性住房等。
"老项目几乎占了八成以上,以能源和基础建设为主。"前述河南发改委人士表示。
杭州已经批准的两个项目都属于铁路--沪杭客运专线、金温扩能改造工程,还有8个交通项目,5个能源项目,以及炼油、水库正在审批当中。
不过,并非所有省份都只求快,河北省发改委13日下午召开的会议上,就强调了项目申报要以稳妥为重,后来上报发改委的项目中,除了重大基建项目之外,河北也更多地选择了较为冷门的污水处理、垃圾治理项目。
全国刺激经济投资逾10万亿 远超国务院设想
就目前各地已公布的数据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逾10万亿元,远远超出国务院所设想的拉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规模达到4万亿的目标。1998年那轮启动的积极财政政策,5年不过共计投入3万亿元拉动内需。而如今,光是一个边陲的云南省,就报出了"2008年至2010年5年共投资约3万亿元"的蓝图。
但根据各地政府目前公布的投资规模和项目情况,这10万亿总投资乃是今后3-5年的投资总蓝图,其中相当部分原本已经在"十一五"甚至"十二五"计划中。
"现在看地方政府报的这些数字意义不大,因为很多项目最后能否获批还要中央说了算。而且关键是看新增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但这块现在还很不清晰。"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评价说。
按照中央的部署,此次新增投资的头号重点是民生工程。"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高居"国十条"第一条。而在各地方政府已公布的投资蓝图中,其重点仍然是铁路、公路、电厂、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工程,不少地方的投资规模高达数千亿。而民生工程所占比例并不大,很少能超过15%的。
刺激经济的紧迫性和结构调整之间产生了两难矛盾。
模糊的新增投资
由于刺激经济的任务紧急,时间匆忙,各地新出炉的投资计划中,多数为已经在建的工程,或者是论证多时、前两年因压缩投资规模尚未获得批准的项目,新增的项目并不多,投资结构也大多延续原来的格局。
11月17日,上海市宣布至2010年安排1600亿元政府性资金用于项目建设。一批原定于"十一五"后期建设的项目和预备项目将提前启动,甚至一批原先考虑于"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项目也将提前,这些项目包括A8公路拓宽、A14崇启段、A16公路(郊环至嘉金段)、沪青平公路、华翔公路等。
"一批原先已经在考虑中的项目,比如长兴岛二期,临港工业园等可能会提前上马,这些工程的规模都在千亿以上,而且比较成熟。"上海市的一位决策咨询专家表示。
"今年上半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同比增幅仅有1.8%,当时已经考虑到下半年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二期,长兴岛二期等都已在准备中。"上海市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
浙江省宣布将启动规模达30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这其中,年内新增部分为省级财政100亿,将全部用于以铁路为主的重大项目建设。其中,宁杭客运专线浙江段、杭甬客运专线、杭州铁路东站扩建工程位列首要位置,年内即将审批、开工,而实际上这些项目大多早已列入"十一五"规划。
以杭甬客运专线为例,根据浙江省铁路投资集团今年1月已规划该项目年内即争取上报立项。杭州铁路东站枢纽工程则是浙江"十一五"重大现代化铁路建设项目,因防止投资过热,曾一度被暂缓。
除省级以外,地市一级的新增投资也多数投向基础建设领域,苏州市11月17日宣布,明年当年将完成投资550亿,其中,包括轨道交通1、2号线在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完成200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20亿。
民生工程的盘子
"国十条"中有7项涉及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等财政体系结构性调整,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品供给的投资的指向性十分明确。
据国家发改委人士10月底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次拉动内需"投资方向集中在民生领域(医疗、教育、文化等),占总资金比重或在60%"。在中央财政今年新增的1000亿投资中,也有超过350亿元明确用于保障性安居、农村民生改善及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占全部新增投资的30%以上。
而通观各地政府的蓝图,从公布的数据计算,民生工程所占的比例普遍没有30%这么高。
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省山东为例,11月12日,山东省发改委推出8大重点行业的240个项目,总投资规模约8000亿元。山东省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8000亿投资中包括山东东部沿海铁路通道工程、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等交通项目27个,总投资1298亿元;能源项目25个,总投资1405亿元;农林水利项目28个总投资975亿元;现代制造业项目44个总投资2089亿元;高新技术项目35个总投资407亿元;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项目55个,总投资961亿元。以上项目合计共7135亿元,则剩余可用于民生项目建设的资金不超过865亿元。
在经济发达、财政条件最好的长三角地区,江苏从现在起到明年在民生建设和生态建设方面实施总额近8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江苏省建设厅宣布今年内将新增加1万套经济适用房建设,今后3年每年要新增廉租住房1.2万套,经济适用房总计完成15万套的建设任务。以经济适用房平均每套建设成本15万元计,今年新增投资规模在15亿元左右。
苏州市明年将完成的投资550亿中,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分别安排10亿和5亿。
在中部,据当地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河南省2009年要力争完成的1万亿元总投资中,有40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基层卫生体系和重点中医院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项目,约占3%;节能减排和生态项目分得500亿元;石化、重卡、轻轨客车、甲醇、卷烟基地等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则分得最大一块蛋糕,达4500亿元;能源、服务业两大类项目也分到1000亿元和2000亿元。
西部重镇重庆宣布3年内将完成投资1.5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重点,"和谐社会建设"投资500亿元,占比3%左右。重庆同时拿出3000亿元用于旧区改造和建设保障性住房,不过这一笔投资归在"宜居重庆"项目类中。
保障性住房的分量
在各地有限的"民生"盘子里,保障性住房字眼频现,而医疗和教育这两大领域的项目,有的仅以概括性的表述一笔带过。
"保障性住房一般项目比较明确,地方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这方面的计划。"江苏省发改委的一位处长表示。
"房地产对GDP的贡献非常明显,虽然保障性住房比不上商品房,但对上下游投资的拉动作用也相当可观,加上体制的惯性,这次拉动内需中出现众多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并不意外。"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系主任蔡江南说。
事实上,根据各地方已公布的投资计划,即使是医疗卫生和教育的那部分资金,也将相当多地投向基层卫生机构和农村初中校舍修缮等基建计划。
从公开的媒体报道中,沿海大部分省区对医疗和教育领域的投向语焉不详。只有少数省区如山东省对加大医疗和教育投入规划介绍得比较具体,包括加快建设3万所村卫生室,推进11家重点市级中医院建设,搞好财政困难县的县级医院改造,加快31042所村卫生室规划建设,继续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试点。
在教育方面,山东提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两热一暖一改"和办学条件标准化工程,推进66个中职基础能力建设规划项目,争取到2010年底每县建成一所合格的中职学校。
河南省也提到要"搞好81个职业教育学校能力建设"。
"我们在等省政府定明年的规划",江苏省卫生厅基层与妇幼保健处的人士11月18日向记者解释说,根据"国十条"部署,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央财政投入将集中在中西部,东部地区的相关投入要靠地方政府自力更生,所以江苏将继续按照本省既有的计划,逐步加大对农村和基层的投入,而这笔钱不一定反映在这次拉动内需的投资总盘子中。
对此,蔡江南指出,医疗和教育属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一块必须与保障性住房等投资相配套,否则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将影响有效需求的产生,最终也会使投资和消费失衡,使新一轮投资再度陷入扩大-通胀-紧缩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