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大码头”托起湖北崛起梦
文章来源:荆楚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8年12月4日 17:01
      11月30日上午,在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交通厅、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弘扬“武汉大码头文化”高层论坛上,专家们通过梳理武汉码头数百年演变史,从中寻找与当今“开放、创新、发展”主题相契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因子,分析码头文化对武汉开放、改革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提出在反思与重构中,实现以开放与创新为主旋律的武汉大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
      提升软实力 重铸“天下第一大码头”
      “将武汉大码头文化‘勇立潮头、改为人先、开放大气、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带入到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热潮当中,推动全省科学发展。”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李佑才认为,衡量软实力的最终标准,要看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率,要着眼于文化力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程度。
      李佑才提出,弘扬武汉大码头文化,实现以开放与创新为主旋律的武汉大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破除内陆心态,树立内引外联的全方位开放意识;二是要破除等靠要心态,树立抢抓机遇的开拓进取意识;三是要破除安于现状的满足心态,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意识。他表示,将解放思想,弘扬大码头文化的热情引导到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奋斗目标上来,引导到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名项任务上来,重铸“天下第一大码头”的物质形态,催生“兼收并蓄、敢为天下先”的大码头文化。
      “六破六立”强化大码头文化意识
      湖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袁北星在《开放与创新,解读武汉大码头文化的当代视角》的报告中指出,武汉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码头见证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码头的兴盛诞生了码头文化。武汉传统的码头文化,既沿袭了农耕时代的文化积弊,又承载着开放、创新、发展的码头文化精髓。袁北星从厘清武汉码头文化的发展源流的基础上,理性分析武汉传统码头文化的特质,提出大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应以开放和创新为主旋律,以融合与提升为方向标,来构建湖北发展的精神支撑。
      袁北星认为,要弘扬大码头文化,促进湖北发展,必须“六破六立”:一要破除内陆心态,树立沿海意识;二要破除等靠要心态,树立机遇意识;三要破除满足心态,树立进取意识;四要破除小农心态,树立市场意识;五要破除小商品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六要破除守旧心态,树立创新意识。
      弘扬大码头文化 克服内陆意识
      “内陆意识是在当前阶段表现出来的根本性缺陷。湖北解放思想的核心,应该是破解内陆意识,构建现代发展文化。”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赵凌云介绍,内陆意识从广义上看,就是不符合开放、竞争和创新要求的总和。湖北的内陆意识表现在为线型的思维方式,粗放的做事文化,根深蒂固的官司本位意识,零和博弈的利益观,追求财富的不同方式,小富即安的财富观,守旧的思想方法,小生产的经济理念,物本的发展理念,偏狭的资源观念十个方面。
      赵凌云提出,弘扬大码头文化,克服内陆意识,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一要确立标竿意识,冲击小富即安的意识;二要确立大开放意识,冲击封闭意识;三要确立竞争意识,冲击官本位和行政本位意识;四要确立大码头意识,冲击小生产意识;五要确立优势与特色意识,冲击怨天尤人的消极意识;确立创业意识,冲击物本观念。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