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报告:中国不存在通缩风险 前进动力充沛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9年2月2日 15:46
IMF报告:中国不存在通缩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认为中国很好地控制了经济并不会出现经济活动衰退
据国外媒体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了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除再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外,还指出中国内需依然旺盛,且短期内不存在通货紧缩风险。
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IMF将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值调整为6.7%,并预测2010年的增长为8%。
官方说法
需求仍然旺盛中国没有通缩风险
IMF研究部副主管柯林斯指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数字必须审慎看待。从供给的角度看,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出口的数据确实偏低,然而IMF认为,中国的需求指数尽管有所下降,但仍然相对旺盛。
关于中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风险,柯林斯认为,中国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经济,并不会出现经济活动的衰退。柯林斯补充说,中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还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如果通货紧缩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中国的利率仍有较大下调空间。因此尽管IMF对全球范围内的通货紧缩十分担忧,但中国目前并没有类似的风险。
中国汇率问题不应对此纠缠过多
IMF研究部主管布兰查德认为,现在不适宜讨论中国汇率问题,因为中国的汇率并不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人们不应缠住汇率的问题不放。
对于中国而言,应该关注的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利于自身、其贸易伙伴,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长期以来,中国基本上建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变中国面貌上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部一直在进行有关中国经济在何时以何种速度从外部需求转移到内部需求的讨论,并且这一讨论还在进行。
但是IMF认为,对于中国而言,逐渐从出口导向型转移到内需导向型经济对自身及其贸易伙伴都是有利的。布兰查德最后再次强调,中国的汇率绝非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不应对此纠缠过多。
未来展望
政策上获得支持中国前进动力充沛
柯林斯说,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不亚于其他国家,相比两年前13%的经济增长速度,未来两年的增长预期几乎被腰斩。
但是展望2009年,由于中国经济得到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再加上悄然回升的内需,中国有能力比其他国家更好地应对这场全球金融风暴。鉴于中国强大的基础和潜在的政策支持空间,IMF仍然预计中国前进的动力将相当充沛。
名词解释
所谓通货紧缩,是同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是对应通货膨胀而存在的。
简单地说,就是一国发行的货币量少于现实流通中和经济交易中所需的货币量,是减少货币发行量以提高购买力或减少货币贬值,并引起物价普遍下降的过程。
专家说法
对观点表示认同中国要避免通胀
针对IMF官员的说法,记者今天上午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的资深经济专家徐逢先生。徐老对这个观点表示认同,他说,中国不存在通货紧缩的问题,国家在货币和金融政策的实施上反而要避免通货膨胀。
首先,由于中国近期进出口贸易出现下滑,进而转向了国内的市场,拉动了中国的内需。中国内需市场产品丰富,再加上中国货币发行量比较大,所以,中国不存在通货紧缩的问题。
再者,中国要避免通货膨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货币量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国家的银行要控制一定的货币发行量;
2.适当地增加国库券的发行量;
3.中国要采取有效措施救"市",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重振中国的房市和股市;
4.外汇储备要有一定的控制,在尽量满足美国、欧盟的需求购买其基金和债券的同时,中国要有限地控制自己的外汇储备量;
5.不断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在2008年已经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还会上调。
按照IMF预测来看可能存在通缩危险
针对这个说法,《财经》杂志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有不同的观点。他说,从投资扩大内需来看,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不大。
首先,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调整的幅度很大。房地产、股市、车市、国有企业等对经济的调整速度都比较快。
而地方政府在投资上也有很强的意愿。工业增加值放缓,供给下降,除非需求大幅降低,那么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还是很小的。
而从IMF对今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来看,6.7%的增速对中国来讲,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还是很大的。因为经济放缓,国内的需求变小,通货就会出现紧缩,而如果经济保持在8%的增长速度,这一问题应该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