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金丰:拉动消费的政策是失策的经济政策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9年2月20日 13:11
  拉动内需现在是个时髦的词,因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研究怎样拉动内需刺激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拉动内需的提法很宽泛,因为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两个部分,通常所说的拉动内需是指拉动消费需求。
  中国经济中存在的是投资不合理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不可能通过拉动消费需求的方式予以解决,采用拉动消费需求的经济政策是失策的政策选择,失策的原因表现在以下主要五个方面。
  1、拉动消费的政策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响应,政策难有效果。
  社会消费支出有其自身的需求规律,只会按照消费能力和消费的需求意愿来消费。将政策的作用点定位在消费需求上,政策要产生效果就需要社会消费积极响应。在目前经济衰退的时期,社会收入预期减少,社会消费能力难以增长就不可能有消费需求的增长,此时采取拉动消费的政策通常都难以得到社会的响应。只有象中国这样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本身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危机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社会习惯于服从政府安排响应政府号召的经济体中,才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回应,但这种回应的程度有限,作为经济政策的效力仍远不够,起不到政策效果。
  2、拉动消费的政策使政府发挥作用的空间减少,在社会经济活动减少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支出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更像是口号。
  将政策作用选点定位在消费端的政策需要社会来增加支出而不是由政府财政直接支出,这就降低了政府直接实施政策的范围和手段,政府在拉动消费的政策面前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缩小,只好采用号召的方式,并把政策产生效果寄托在社会响应的程度上,这样的政策只能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在社会对政策的响应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拉动消费的政策只会回到投资拉动的老路上来。
  从消费端实施政策对于政府而言主要的手段是发放补贴和减税。用补贴的方式刺激消费的做法有一定效果,但一次性补贴的效果短暂,比如发放消费券。如果发放长期补贴给低收入者,就变成社会保障措施而不是拉动消费政策,实际上此时采用加强低收入者保障的方式远比发放消费券要好。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对经济的作用在目前来看仅限于消化库存,难以形成持续的消费需求,不能解决目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但为了响应政策,各级政府又只能采用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执行政策,这样的结果就是以消费券为代表的政策执行大行其道。
  只有减税的方式会增加社会需求,对经济体有持续的作用效果,能够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中国的税负很高,减税政策及其各种延伸的减负减费政策应当成为一种长期的经济政策,应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深入,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由政府决定市场的环境中,钱是政府的命根子,减税减负减费怎么行得通,不改变政府定位和政府职能,这种方式就难以被采用。
  3、拉动消费的政策作用时期短,作用效果差,只能发挥短期的有限的作用。
  消费是财富的消耗端不是产生端,拉动消费的方式是财富消耗型的从需求端刺激经济产生增长动力的策略。这种需求端的刺激方法不是建立在收入增长,需求增加,需求结构升级的基础之上,因此对经济体的作用时期短,作用效果有限。这种政策的好处是见效快,作用效果直接。但在经济衰退期间,从宏观政策上注重财富消耗而不是财富创造是错误的政策导向。在危机时期理应现金为王,社会应保留足够的流动性以应对长期衰退而不可能加大消费,此时提倡消费与现实情况背道而驰显然是一厢情愿的主管臆断。采用刺激消费需求的方式低效的运用社会资源和财富,追求面子数据效果,应被视为是一种短视的政策行为。至于某些人依据拉动消费的政策提出的消费就是爱国的论调则显露出经济问题意识形态化的苗头,这种观点的延伸和扩散都是极其危险的。
  拉动消费的方式通常只会导致消费提前,并不会形成稳定的消费增长。短期集中的拉动消费行为要么会透支未来的消费需求,要么会降低未来的消费能力,难以对经济体产生持续的促进作用。拉动发出的错误市场信号可能会导致企业的资源错配,长期的拉动政策还可能引发进一步的投资过剩和产能扩张,因此当前时期运用拉动消费的政策难有效果。
  从政策运用的角度看,各种以消费端为作用点的拉动政策只能作为辅助策略不能作为主导政策。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些策略常常是短期的效果有限的策略,难以发挥长期持续的作用。只有从供应端入手,从增加社会财富入手,从减少收入差距入手才能对经济体产生持续长期的积极作用。政策可以采用短期方式来救急,但不可能靠短期方式来解决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经济政策应主要立足于长期策略解决根本性问题才会产生正真的效果。
  4、认为中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度是错误的,将银行储蓄转化为消费的可能性不大,程度也有限。
  拉动消费政策是基于认为中国消费不足,储蓄过度产生的论调。实际上国内社会消费需求一直在随着社会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并不存在社会消费不足的问题。近几年来社会消费用于房屋,汽车,耐用消费品,高档消费品,旅游和股票投资等方面的支出量是非常庞大的,社会本身在按照社会收入的量值和预期以及支出的需要来安排消费和投资,并不存在所谓的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问题。外国人说我们不消费,我们自己不能也跟着瞎起哄。
  主流观点认为我国消费不足与银行庞大的存款数据有关。但实际上银行体系中的大量存款不是社会储蓄过度和消费不足的结果,银行中的庞大存款数据反应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收入增长的不平衡和两级分化的严重程度。社会家庭在消费支出比如房屋和汽车上的支出是自身收入的真实反应,那些不具备消费能力的家庭是不可能靠拉动来增加消费的。单纯凭借银行存款数据就认为社会整体消费能力没有释放出来是忽视了存款的构成结构和数量,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所持有的存款不能代表社会的整体情况,中国的人均收入仍然很低,社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只能建筑在这样的收入水平和结构上。
  银行中现有的储蓄存款要么是家庭的保障性存款,要么是消费后的剩余资金,通过倡导和政策吸引方式将这部分资金转化为消费支出的比例不会高。实际上这部分资金倾向用于投资,这些资金需要的不是消费机会而是投资的机会,稳定的投资收益才能吸引这部分资金的流动。拉动消费的政策寄希望通过政府的鼓励号召,使社会储蓄转化为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在现有的储蓄结构下难以实现。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些储蓄资金留在银行与转化为消费只是将投资需求转化为消费需求的一种类别转换,并不能从总体上实现长期增量的增长,对经济的实际效果也有限。
  5、拉动消费的政策选点错误,政策线路不对。
  政府提倡拉动消费内需的方式无非是要防止产品积压,缓解企业的压力,希望通过维持企业的开工和劳工需求来实现就业保障和收入保障。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本末倒置,颠倒了次序。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由出口减少和过度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相对于需求的过剩。由于拉动消费不能产生收入增长带来的持续性消费升级,在目前的经济危机环境中,不会对企业产生持久的需求作用,也不能解决由于产能过剩对价格的压制和由此造成的通缩危险,只会在短期消化企业库存,暂时缓解产能过剩导致的当前产品积压,因此企业自身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寄希望采用人为刺激方式实现社会需求达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是不现实的,短期措施也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政策寄希望于企业来确保就业和收入的希望就会落空。
  拉动消费导致提前释放的消费能力最终还是要回到供需平衡的老路上来,并不能使供应能力与需求相适应,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超前释放的消费还会给企业发出错误的信号,反而可能导致企业资源的错配。只要过剩的产能存在,消费就会表现为相对性不足,单纯依靠激发消费来平衡产能过剩既平衡不了产能还会挤出其它消费意愿伤害消费能力,只有重组产能使之适应当前社会消费能力才能解决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因此拉动消费政策的选点是错误的,不应将政策的重心定位在消费端。政策运用的线路也不对,不应以发放补贴等形式来发起对经济的作用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拉动消费的政策是失策的经济政策,由于政策的选点与当前经济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匹配,因此这样的政策就难以起到效果。目前的产能过剩和过度投资是中国经济当前的问题,需要通过重组购并重新配置产能来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要摆脱目前的经济危机,需靠社会收入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要靠减少社会收入的差距,这就要求政策采取长远战略,从经济体的基础上做文章。应将政策选点定位在财富创造的生产端,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升财富创造能力,通过提高社会收入增加社会的购买力;通过社会购买力的增加实现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升级;通过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升级消化掉过剩的产能,只有这样的选点和路线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经济问题。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