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专家谈中国经济一季报 关于"见底"与"回升"
文章来源:中财网    添加人:hnxxzxzcz    添加时间:2009年4月29日 15:20
  令全球关注的2009年中国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已基本披露,其中GDP增长率尤显突出,应该说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已处于负增长的背景下,6.1%的水平大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但由此也引发了更多的讨论,中国经济在三个季度的下滑后是否已见底?如已见底,未来可能是个什么走势?
  今日本版邀请两位业内专家来谈谈他们的看法。
  实现持续回升仍需政策呵护
  □左小蕾
  按说一季度的数据一般不具有年度平均的意义。不过今年特殊的政策因素,使得一方面一季度数据对判断全年经济的趋势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数据提出的问题,对政府下一步的调控政策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总体来说,统计局和海关总署发布的一季度相关经济数据,可谓喜忧参半。GDP6.1%的增长比国内外的预期要好,增强了全年恢复更稳定增长的信心。几个领先性经济指标,如采购经理人指标(PMI)、电力生产和需求、银行新增贷款等,从不同的角度发出经济增长回暖的信号。同时,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呈中性贡献状态。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则成负贡献状态。
  笔者认为,一季度各类数据所发出的信号比较复杂。一部分给经济增长恢复带来信心。一部分指标显示了经济增长还有一些制约因素,不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增长的恢复可能不具备稳定性和持续性。
  应密切关注三个问题
  一季度数据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的。PMI指标的领先性和银行新增贷款,主要表现在对制造业原材料的投入和资金投入的经济活动方面。结合一季度的28.8%投资增长,上述指标帮助我们作出判断,投资推动是经济在未来三到六个月回暖的主要动力。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从企业利润37%的负增长来看,投资的增长,主要源自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因为在利润下降的预期下,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不会很高。这可能成为制约经济稳定增长的瓶颈之一。
  第二个问题是,贸易顺差今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为负。出口数据连续几个月的负增长,使得贸易顺差大幅下降。预期今年国际经济的形势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国际贸易,特别是出口形势不能太乐观。
  与之相关的问题是,刺激国内的消费,可能是进一步稳定经济增长的最大的空间。在投资大涨,出口大降的形势下,只有消费增长存在空间。所以消费的增长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能否较快恢复的关键。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货币政策。一季度数据产生了一些相互矛盾的担忧:PPI和CPI双双负增长,似乎增加了降息的空间。但是货币供应量的空前增长,引起货币政策可能改变来遏制通胀的猜测。货币政策的取向对于当前的通缩和将来的通胀,乃至经济增长态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新刺激方案的预期
  面对上述问题,增加了人们针对数据提出的问题,而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方案的预期。我们预期,新的经济刺激方案核心可能是,如何确保4万亿政府投资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保增长的瓶颈问题。比如改善投资结构,改变投资和消费的失衡状态,使政策资源的效率最大化等一系列相关政策。
  首先,我们对政府投资在拉动民间投资方面应该有所预期。4万亿的政府资源,可能更多地通过降税,贴息,补贴,或者是设计新的盈利模式的方式,调动民间投资的意愿,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
  其次,与创造就业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节能环保,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农村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中小企业,都将得到更为有力的政策扶持。只有就业形势的缓解,才能产生有效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的良性循环,呈现真正的稳定增长。不创造就业的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不能持续。创业板推出可能是新政策的重头戏之一。
  第三,与消费增长相关的民生工程将得到实质性的推进。收入分配体系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看似是一些长期问题,实际上已经开始制约当期的增长。虽然地区收入差异,城乡收入差异不可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善,但结构性的调整,特别是低水平、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以及通过转移支付推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是可以期待,同时对推动消费增长是有意义的。一季度在春节因素和家电下乡政策的综合作用下,农村消费增长超过城市消费增长近3个百分点,达到17%的增长水平也印证了这一点。
  第四,货币政策近期不会改变。在经济没有明显复苏,经济增长没有真正稳定之前,货币政策不会转向。近期降息的意义也不是很大,同时今年也不必担心通胀卷土重来。实证研究证明,通胀一般发生在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的二到三年之后,只有当经济复苏,货币发行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通货"才会"膨胀"起来。所以,明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会开始关注通胀形势的变化。
  经济已见底复苏路漫漫
  □刘霞辉
  中国经济应已见底,如2008年下半年那样的快速下滑不会再出现,就像从滑梯向下滑的物体一样,中国经济高处的加速下滑过程应已结束,目前应在地面部分的缓冲带运行,所以应视为已见底。
  对于中国经济可能如何复苏(复苏是指一个经济体回复到其潜在产出水平,对中国而言指进入9%左右的经济增长区域),大致有两类看法,一种是落地弹性球式的快速反弹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V型反转,迅速进入高增长轨道;另一种观点认为复苏是相对平缓的过程,且中间可能出现反复,要回到高增长轨道需要一定时间。本人持第二种观点。我认为中国经济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会进入持续反弹期,但进入高增长轨道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即,二季度GDP增长率可能不会出现快速反弹,大概在7%左右;三、四季度增速会达到8%左右,2009年的增长率会在7%-7.5%之间,2010-2011年的增长率可能在8%-9%之间。
  以上判断基于以下理由:一个经济体的复苏取决于其初始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的弹性及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中国的经济复苏需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正向力量,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条件。
  我国有很高潜在增长率
  初始条件即指在危机发生时一个经济体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财政、金融、国际收支等在危机冲击下可能会迅速发生变化的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经济体自身的强健程度,从而也就决定了其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和是否有快速恢复能力。
  中国初始条件具有以下特点:储蓄水平高、银行坏账率低、财政稳健以及对外风险暴露小。中国2006年储蓄水平为54%,比世界平均储备水平的22%高出一点五倍还多,高储蓄率意味着中国资金充裕,在应对危机方面有很大的余地。2008年,中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小于1%,2009年,增加9500亿赤字,赤字占GDP比重也低于3%,所以财政风险不大,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经济发展。中国初始条件体现出的优势,为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中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与工业化相关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与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汽车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所带动的大量需求,正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这一阶段正是一个经济体的黄金增长期,有很高的潜在增长率,外部冲击不会改变增长路径。
  经济体弹性尚需加强
  经济体的弹性,可以理解为一个经济体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或冲击的能力。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相对价格运动,反过来给市场以重要的信号;一个富有弹性的经济体,能够对这些信号作出反应并以快速度和低成本恢复其潜在产出水平。
  如何衡量经济体弹性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经济体的弹性主要应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商品劳务的低消耗流通,以及自由价格机制。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因为中国政府、企业与个人目标函数的高度一致性(即发展是硬道理),所以,各方面对经济情况的变化都很敏锐,政策灵活性好;商品劳务的流通方面,中国离形成完全统一的国内商品劳务市场还有距离;行业准入方面,国有垄断在一些行业(如金融、电信等)体现得很明显;价格机制方面,一些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及生产要素价格仍然还是政府控制,利率市场化及汇率弹性也都还不够。
  但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却很好,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共121.64亿美元,较上个月增长54.89亿美元,环比增幅高达82.23%,较去年同期增长3.5亿美元,同比增长2.9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有利条件。
  刺激政策快速有力
  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开始调整,针对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苗头,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双防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即一保一控),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下调利率和存贷款准备金率,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及四万亿投资计划。2009年初又通过了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同时,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并推出医疗卫生改革方案,大幅增加政府投入。
  总之,因为中国金融系统安全,所以政府不必花力气去稳定金融市场,可以将重点集中于刺激经济复苏上,政策主要围绕如何扩大内需、促进就业与保障民生展开,有利于复苏速度加快。
  由此可知,在决定经济复苏的条件中,中国的初始条件、发展阶段以及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具有加快复苏的潜力;而经济体的弹性却相对薄弱,需要通过改革逐步增强。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中国经济复苏迹象初显,而且人们对复苏也充满信心。但是,经济衰退是多种因素交织和积累的结果,复苏同样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与积累。在2009年全球经济寻找底部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复苏因素不可能同时发挥巨大的正向作用,只能是由单个作用转化为共同作用,力度也只能是逐步增强,经济复苏当然只能逐步显现,而且复苏之路不一定平坦。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