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第一个“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一年多来先试先行,撤除区划藩篱,打破经济壁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产业格局和经济结构正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化”目标调整,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试验带来的可喜变化,参与共建的意识不断加强。
科学规划部署,大胆改革试验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孝感、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2007年12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去年9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在此基础上,湖北编制了空间、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5个专项规划,制定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支撑6个配套支持政策,提出了产业双向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圈域快速通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五个“撤藩篱、破壁垒”的工作方案,出台了改革试验3年行动计划,列出了一系列项目清单。
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办公室介绍,按照方案和规划,湖北省现已明确了20个改革专项和38项改革任务,列入试验区建设项目清单的启动项目共177项,投资总规模12874亿元。今年试验区开建的重大项目有156个,总投资5287亿元,年内计划投资982亿元,其中包括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武汉新港、城际铁路和武汉地铁等一批重点项目。
为探索全新的建设模式,武汉城市圈对金融、能源、土地等九大体制机制进行大胆创新。例如,在金融方面,搭建统一的投融资平台,成立了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由湖北省和城市圈九市国资委与武钢、东汽、三峡总公司等6大企业出资组建,注册资本32亿元,统筹对试验区内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前瞻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进行投资。目前已投资启动城市圈城际铁路、花山生态新城等项目建设。
部省合作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又一创新和特色。湖北省已与教育部、卫生部、铁道部、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等40家部委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还有20余家正在协商中。目前还在起草《关于进一步完善部省合作共建机制,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大刀阔斧的改革试验争取更多支持。
打造“两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小龙虾是湖北的一个特色农副产品,年创汇近1亿美元,为农民带来约13亿元的收益。目前全国龙虾出口总量的65%来自湖北,而湖北出口量的65%来自潜江市。据潜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平介绍,每只小龙虾能吃的部分只有20%-30%,虾头、虾壳以前都废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过去一到龙虾上市季节,到处虾壳成堆,恶臭难闻。”
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公司利用这些废弃虾壳生产甲壳素,并在去年开工建设甲壳素深加工项目,将废弃的虾壳加工成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价值提升到18万元一吨,创造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奇迹。
公司负责人说,这还只是甲壳素深加工的第一步。按专家测算,如果对虾头、虾壳全面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其衍生的高附加值产品有近百项,不仅将小龙虾连皮带壳“吃得干干净净”,转化增值的直接效益将超过千亿元,且将新增就业岗位近10万个。目前,武汉大学甲壳素研究中心已经有168项专利技术,他们将逐步与华山公司进行合作转化。
小龙虾的循环利用只是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的一个代表。试验区九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积极探索经济增长新模式,在产业规划、布局上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链条,突出节能减排与环保投入,从“企业内部循环”、“园区之间循环”、“产业配套循环”、“城市圈内外循环”等多个层次,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潜江市一家破产企业改制成立的药业公司,5种主要原料中有4种来自于相邻企业的废料;武石化利用青山热电厂蒸汽、青山热电厂利用武石化厂油焦替代燃煤、武钢-武石化余氮利用、武钢废钢渣深加工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
今年是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的第一年,为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上取得新突破,目前已展开了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改革等改革试点。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推进“两型”技术创新基地试点、产业园区互动发展试点、产业集群发展新机制试点。3月18日,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排污权交易正式启动, 首日成交额95.6万元。3月27日,华中地区第一家环境资源交易机构--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在武汉成立。
破除藩篱壁垒,全民共建共享
武汉城市圈的百姓已感受到“两型社会”试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过去只在武汉市公交车上可以使用的IC卡,目前不仅向出租车、路桥收费、天然气、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十多个领域扩展,还向孝感、黄石、咸宁等城市延伸,逐步在城市圈实现一卡通用、一卡多用。
电信资费“同城化”改革也在武汉和鄂州之间率先试点,两市固定电话和手机通信资费已经下调,市间通话费最低为0.2元/分钟,基本接近本地通话费标准。“交通一体化”进展更是迅速,目前圈内城际间基本上都建起了快捷直达的高速公路,武汉与8市初步实现1小时经济圈目标,鄂州等市还在探索与武汉建立城际公交试点。
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许克振介绍,“五个一体化”是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要抓手。“总部向武汉集中、产业向周边扩散”的产业双向转移格局正在形成,通过圈域产业优化整合,已形成8市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青山经济开发区纷纷在咸宁市设立“园外园”,不仅实现了产业转移,而且对相关的利益协调和税收共享体制进行探索,武汉市的开发区负责对外招商,咸宁经济开发区提供项目用地,产生的税收按二市达成的比例进行分成。目前武汉在咸宁注册投资企业81家,总投资达52.8亿元。社会事业资源共享方面也迈开步伐,《关于建立武汉城市圈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导意见》即将出台,这将大大推进圈内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广电、体育、旅游、信息等资源的联动共享,打破区域、城乡、身份的限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两型社会”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从老百姓身边事、点滴事做起,用较少的财政投入调动广大企业和市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使改革试验与企业的利益、市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群众从中得到实惠的同时,积极参与、共建共享的氛围也日渐浓厚。
去年9月,武汉市中心城区100家超市设立旧电池回收点,今年4月又新增100家,每个废旧电池按0.1元的价格回收,费用90%由财政补贴,10%由企业承担,市民参与度很高,全市通过200家超市回收的废旧电池量达到197万余个,近40吨。
武汉市还推出免费自行车服务,为市民解决城市公交“最后一公里”难题,倡导绿色出行理念。去年全市在公交车换乘点、超市、学校、社区等投放1000多辆自行车,供市民免费借用。今年又新投放3000多辆,年内计划共新增2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