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委详解中英对话 胡晓炼乐观把脉经济基本面
格林尼治时间5月11日下午3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在兰卡斯特宫宣布,当天刚刚结束的第二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在经济增长、金融稳定、能源环境、贸易投资四个议题下共达成21项成果。
除了跟进4月份G20伦敦峰会的承诺,扩展金融、新能源、贸易领域多项合作外,对话成果也包括中国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司(包括英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形式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公司以不同方式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会谈结束后,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证监会副主席姚刚、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七人在中国代表团下榻酒店举行联合吹风会,介绍当天对话内容及具体成果。
在回复本报记者问题时,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表示,这次对话不仅是中英双边宏观经济政策的交流,还是涉及到在更广泛发展领域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现的讨论。今年英国是G20的轮值主席国,作为其轮值主席年的活动之一,中国和南非将共同承办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框架下展开的发展与融资研讨会,会议地点已确定在中国。
中英之间的区域合作交流也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线城市,包括以武汉、重庆为试点深化可持续城市方面的合作,以及在中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展贸易与投资合作。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向本报表示,中英双方已确定将合肥、西安、长春等四个城市作为区域性贸易与投资合作首批试点。
中英对话要点盘点
在会谈结束后双方共同会见记者时,王岐山介绍说,双方围绕"中英加强合作支持可持续增长"的主题,同意就中国加入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后续工作加强沟通;扩展金融部门技术合作与交流项目;扩大在节能增效、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合作和技术转让;进一步扩大航空、环保、生物技术、医药、电子和先进工程等领域的贸易,英方并承诺推动欧盟尽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则称赞中英经济越来越紧密,2008年英国向中国出口增长三成,而2010年双边贸易目标是600亿美元。达林还特别提到双方将支持中国公司到英国上市及英国公司在中国经营,并称将继续加强双边关系重要性。
中英对话双方在支持经济增长和福利方面达成五项共识。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回应本报记者问题时表示,这次会议一个新的议题是在金融经济危机之下,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减少负面影响。双方介绍了各自在保障社会体系方面所作的一些努力,并决定共同起草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英国就业和养老金部之间新的合作谅解备忘录。
张晓强表示,今年对退休员工收入由财政提供的支持比去年提高11%,今年一季度财政用于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支出大幅增加,其中用于农村的增幅是133%。谈及今年4月中国正式推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张表示,3年内各级财政要支出85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目前第一批资金已经拨发。
在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据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介绍,在这一对话环节双方探讨了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的发展阶段和走势,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其中讨论了关于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促进证券和保险市场平稳运行等议题。
当天,中国保监会与英国金融服务局互换双边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充实去年4月首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上共同批准的金融部门技术合作和交流项目的内容,具体包括:金融稳定问题,包括国际金融部门标准;资本市场发展,包括股权和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中小企业融资;投资者教育;保险和私人年金;资产管理;中方相关机构与总部位于英国的国际金融监管中心探讨开展合作的可能性等。
双边能源环境合作和贸易投资两个对话环节也都分别取得具体成果。中国已购买国际金融公司15亿美元债券,以支持国际金融公司建立全球贸易流动性资金库的计划。
推动双方企业在对方市场上市
就在对话当天,《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达林的文章,除了谈到加强金融监管、减少碳排放以及促进贸易合作等外界意料之中的期许,达林也声称,将推动中国支持更多中国公司在伦敦上市,他甚至给出了一个目标数字:到2010年,在英国上市的中国企业由目前的69家扩展到100家,并希望中国允许汇丰银行等英国公司在上海及中国大陆其它金融中心上市融资。
在对话结束后发表的中英联合声明里表示,双方将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公司以不同方式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合作推动这一进程尽快向前发展,但并未就具体公司数目做出承诺。
这份政策成果声明也提到,中国同意按照相关审慎监管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司(包括英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形式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
上月底中国政府曾表示,拟扩大境外投资者对内地市场的参与,并允许境外企业发行A股。当时国务院发表的一份声明显示,将以此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计划的一部分。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今年初曾向本报记者表示,有关境外企业在上交所上市的工作筹备已久,并有一批外企列入等候名单。上海市政府11日亦发布新闻,称将积极支持上海证交所国际板建设,推动红筹股公司及其他境外公司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
不过,到目前为止,境外企业上市的问题似乎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时间表。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允许境外企业到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律条件和程序。如果是发行A股,要符合证券法、公司法等一系列企业规范;如果是发行CDR,存管行、托管行、股票和凭证之间的交换,需要解决一些法律和技术上的问题。
姚刚说,在此次对话当中,中英双方表示愿意一起努力,解决法律、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哪块障碍先解决,哪块就可以先行。
关于由此必然涉及到的人民币开放问题,胡晓炼表示,在基本交易阶段,主管部门会进行认真研究,在交易环节可以开放。"一般而言,交易环节已经进一步开放的话,汇兑环节也会考虑相应开放。"胡晓炼说。
中国8%增长目标"合理"
已经受够了金融危机以来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眼下人们最关注的,是那些开始好转的经济数据,是否意味着金融危机已经见底?据胡晓炼介绍,这也是当天讨论中一个比较热烈的议题。
胡晓炼说,一种意见是危机发展到这个阶段,作为金融体系系统性的风险,或者大型金融机构发生破产倒闭的风险已经比较低了,现在的难题是如何使得金融机构尽快恢复正常运转。
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说金融危机已经见底,恐怕为时过早,因为从很多方面看,特别是从世界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情况看,消费、房地产市场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看;从金融机构现在的坏账处理进程看,从新兴市场国家危机和潜在风险看,危机也还没有真正得到处理。这一意见主张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同时做好应对第二轮、第三轮危机的准备。
而她个人的看法,是认为这场危机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比较大,虽然现在出现一些积极的迹象,但是现在还难于判断这种迹象,究竟是由金融系统自身恢复活力,恢复运转带来的,还是完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或者说政府资金刺激、注入大量流动性下出现的。
"目前这种复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很难做出结论,需要仔细去观察。" 胡晓炼说。
而对中国经济前景,这位中国央行副行长表示看好。她称,中国经济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还是有些区别的。这次金融危机中,由于中国金融体系比较稳健,中国金融机构并没有丧失基本功能,无论是在向企业和消费提供贷款方面,还是在支持国家经济计划方面,都既有意愿也有行动。中国的资本市场运转比较正常,债券市场融资功能也基本正常。
中国金融体系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样整个经济就没有出现像西方国家那种严重失血的现象。因此,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外部冲击,但在各项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出现了积极的迹象,而且比预期的还要好。
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表示,一季度中国GDP增长6.1%,消费和社会零售消费增长15%,投资增长28.8%,发展好于预期,随着一揽子应对政策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发挥出来,政府有信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力争实现今年8%左右的增长目标"肯定是合理的"。
胡晓炼:中国会考虑相应开放汇兑环节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第二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结束之后的成果吹风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如果资本交易环节已经进一步开放,汇兑环节也会考虑相应开放。
她认为,货币国际化可以分两个阶段。一个是资本交易阶段,在这个阶段允许境外公司在中国境内上市,如果作为主管部门的证监会经过认真研究,并与各相关部门达成共识,就可以进一步开放交易环节。下一个就是汇兑阶段。当然,汇兑环节的开放要考虑整个外汇收支的基本情况,总体而言,要与上游部门交易环节的开放相配套。
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共同主持的"第二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于11日在伦敦结束,对话达成了21项共识。在探讨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专题上,胡晓炼副行长作了主旨发言。中英双方就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走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前景、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促进证券和保险市场平稳运行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在所达成的共识里,其中一项就是中方同意按照审慎监管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司(包括英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
对此,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在成果吹风会上对记者说,允许境外企业到中国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并不是第一次提出来,但这次特别强调了包括英国公司在内的境外公司,境外公司在中国内地上市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律条件和程序。
他说,如果境外公司发行A股,必须符合中国的证券法和公司法,以及系列行政规章。如果发行存托凭证,那么还有待解决一些法律和技术上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新的证券品种,面临存管行、托管行、股票和凭证之间的交换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不过,他表示,在这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中,双方都表示愿意一起努力来解决这些法律和技术上的问题,共同推动这件事情的发展。
他说,现在还无法判定A股和存托凭证哪个会比较快,但是,哪个障碍先解决,就哪个先行。
胡晓炼:危机不确定性仍大
中国人行副行长胡晓炼回答「金融危机是否已见底」的问题时表示,她个人认为,危机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比较大。
中新社报道,胡晓炼说,虽然现在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但是这种迹象是属于经济或者金融系统已经自身恢复了活力,恢复了运转所造成的,还是完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或者说政府资金的刺激下,或者中央银行的大量流动性的注入下出现的,是不是具有可持续性,对这个问题现在还很难作出结论,还必须要仔细地去观察。
胡晓炼透露说,这个问题也是此次中英对话中讨论比较热烈的一个问题,讨论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危机发展到这个阶段,应该说作为金融体系系统性的风险,或者大型的金融机构再发生破产、倒闭的风险应该是比较低的了。危机进展的难题或者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业务,特别是放贷的业务。
另一种意见认为,说现在金融危机已经见底,恐怕还为时过早。因为从很多方面看,特别是从世界经济主要国家陷入衰退的情况看,从消费的疲软来看,从房地产市场仍然没有一个明显的转好的象,从金融机构现在的坏账处理的进程来看,从现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潜在的风险来看,都认为现在的危机还没有真正地触底。主张应该进一步密切地关注形势的发展,同时也要做好危机可能会造成第二轮、第三轮冲击的准备。
在谈到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时,胡晓炼说,中国经济和国际上主要国家的前景还是有些区别。主要是在这次金融危机过程中,由于中国金融体系比较稳健,金融机构现在并没有丧失作为金融机构基本的功能,无论是在向企业和消费者提供贷款方面,在支持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方面,都既有意愿,也有行动。中国的资本市场应该说还是运转比较正常的,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融资功能,特别是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也是运转正常的。所以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样整个经济就没有出现西方国家那种严重的失血的现象。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外部的冲击,但是在各项政策的作用之下,经济现在出现了积极的象,而且比预期的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