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7月22日,对河南文艺工作者来说,是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到文艺界调研。他走团入院,与广大文艺工作者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创作、演出情况,询问文化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长期困扰省直文艺院团的工资发放、演出经费、交通工具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步履艰难的艺术院团开始昂首挺胸,大跨步向前。
37台新创剧目、22台复排剧目,2000多场各种形式的公益演出……仅仅一年时间,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就用百倍的激情和才智,打造出一批又一批艺术精品,为城乡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高高扬起中原文化的风帆。
凝聚力量出精品
7月21日晚,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省豫剧二团打造的新编历史剧《苏武牧羊》正在接受全省戏剧大赛评委的检阅。
大幕轻启。汉室宫阙、匈奴大帐,战马嘶鸣、黄沙漫卷——一幕幕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舞台上波澜起伏。动人的唱腔、精美的服装、大气的舞美灯光设计,折服了评委、折服了观众。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孙豹隐评价该剧:改变了豫剧的传统形象。
投资500多万元打造这样一台戏,省剧协主席、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说:“这在以前,简直就是一场梦,想都不敢想。”
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是这样变成现实的。除了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精品剧目奖励措施、重点剧目扶持政策外,一年来,省直8个院团分别获得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天瑞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超越集团有限公司、天正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等捐助的800万元和宇通大轿车一辆,18个省辖市院团和部分民营院团也各获得100万元以上的社会捐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艺界上上下下发出一片“我们赶上了文化发展的春天”的感叹。
文化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提升素质、营造氛围、凝聚合力上。
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省话剧院推出的话剧《红旗渠》、省豫剧三团打造的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省曲剧团演出的曲剧《情系母亲河》等剧目,或展现震撼人心的红旗渠精神,或塑造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形象,或诠释生长在黄河两岸河南普通百姓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经推出,都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引起强烈共鸣,成为专家和观众一致赞誉的好戏。
为什么要在今天重新拾起《红旗渠》这个主题?导演李利宏这样回答:“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倾力打造话剧《红旗渠》,就是要用红旗渠精神激励全省人民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
好戏要唱给百姓听
文化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好戏要唱给百姓听。
4月10日,2011年“河南省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首场公益演出在新密市尖山乡启幕,省话剧院的艺术家们带来了反映中国革命题材的“红色”话剧《马蹄声碎》片段,经典话剧名著《骆驼祥子》片段,反映农村题材的小品《称妈》、《乡村轶事》等节目,都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演员们说:“没想到话剧在农村也受欢迎。”群众说:“没想到话剧会从省会搬到了俺农村。”农村群众的渴求,让省话剧院一个月就在农村免费演出了34场。
省曲剧团的多名国家一级演员和近80名演职员来到南召县,半个月转遍城关镇、四棵树乡、小店乡的30多个自然村,演出48场;省豫剧三团组成多支下乡小分队,13天演了52场戏,创下了该团最高纪录。麦收季节,省豫剧一团送戏下乡,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惠还担心天气热,农民忙,没人看戏。哪知道流动舞台车开到村口,十里八村的农民群众都是携家带口来看戏。王惠说:“公益演出一场,政府补贴1.5万元。有这样的好政策,只要老百姓愿意看,我们一天三场都不嫌累。”
沐浴着党委、政府的关爱,装着人民群众的期待,一年来,全省各艺术院团积极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导向,大力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仅今年1至7月份,各级演出团体已完成舞台艺术送农民1956场,占全年总数的71%。此外,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还多次组织“精品剧目回报社会公益展演”、“优秀剧目展演月”等活动,《盛世梨园》、《大河秀典》、《常香玉》、《铡刀下的红梅》等一批精品剧目免费演出,省文联多次组织全省各类书法、美术、摄影展,免费为观众展出,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享受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
改革创新增活力
“工资补齐了,剧目生产经费充足,并不意味着可以满足放松了。”省歌舞演艺集团董事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虹十分清醒。
要出精品、出人才,必须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一年来,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遵循社会主义市场规律、现代演艺特点和自身实际的“分级管理、一团一策”管理模式。从全国招聘声乐、舞蹈、器乐等专业人才,在内部进行专业考试,优胜劣汰,为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清新之风。仅75人建制的河南交响乐团就有40多名演员来自全国各地。
改革带来了无穷活力。一年来,河南交响乐团演出多达60场,并承担了《2011年河南省新年音乐会》、“助力中原——中国交响音乐季开幕式暨河南展演周”等大型演出活动。我国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多次表示:河南交响乐团很有活力,我有信心把它打造成全国一流的交响乐团。河南民族乐团的中秋、元宵、端午节民族音乐会每年定期上演,已经逐步在观众中形成品牌。不久前,河南民族乐团还赴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富有河南风情的民族音乐会《豫风豫韵》赢得全场观众喝彩。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夸奖:有赶超全国一流民族乐团的实力。
院团有了名气,年轻演员也有了展示的机会。去年刚刚毕业进入河南民族乐团的二胡独奏演员程文文,经过一年的磨练,已经成为挑大梁的人物,在大型演出中崭露头角。今年7月,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再次向全国招聘演员,没想到报名电话成了热线。“过去是我们求人才,现在是人才找上门。”周虹又自豪又感慨。
不仅歌舞演艺集团,每个单位、每个院团都在探索机制创新之路,激励、鼓舞着每一位演职员工的创造力。如今,无论走进哪个团院里,都可听到唱腔的旋律;来到排练厅,都能看到演员练功的身影。全省舞台艺术生产呈现百舸争流之势。7月11日,第十二届全省戏剧大赛开锣,全省共报送30余台剧目,涵盖了豫剧、曲剧、越调、话剧、舞剧、相声剧。剧目质量之高让评委们每一个都难以割舍。评委会成员之一、中国艺术研究特邀研究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徐培成对河南戏剧原创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称“河南戏剧现象”应在全国推广。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在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已成为全省上下新的共识。用足文化凝聚力、用实文化推动力、用活文化创新力、用好文化提升力,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力量。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让全省人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河南文艺界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我们有理由相信,河南文化强省的壮美画卷,不久的未来必将在中原大地尽情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