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缓解中小企业困境,亟须政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同时,更需中小企业自身提振信心、提升素质——
今年,央行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仅上半年就两次加息。在当前宏观政策偏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更加凸显,特别是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不仅“钱荒”,劳动力、原材料、汇率、电价等等统统上涨,企业无奈地走进“高成本”时代,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
面对压力,一些中小企业有些悲观情绪,少数企业甚至考虑退出市场竞争。有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全省小企业景气指数呈回落态势,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4.3点和5.9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小企业主信心指数也呈回落态势。这种倾向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同处逆境,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逆势上扬,而有的企业却一蹶不振?信心二字不可小视。由于对自己的品牌和未来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一些中小企业有悲观情绪,因此无法发掘危机下的巨大潜力,甚至原本正确的生产、投资和营销决策也不敢放手实施,从而贻误战机。
危机面前,亟须政府进一步优化环境,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同时,作为中小企业自身,更要提振信心、提升素质。
综观世界历史,战乱、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股市崩盘……各种危机带来的经济问题并不会让所有企业一蹶不振,相反,有的中小企业恰恰是在经济最萧条时期脱颖而出,有的品牌正是在经济最困窘时期打造。大凡成功的企业,总会充满信心及早布局市场。
事实上,相对大企业,中小企业具有更为强烈的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因此更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及时填补市场空白。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天生具有创新基因,是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的生力军。广大中小企业主应该看到,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细胞,中小企业从来不乏竞争优势。因此,困境只是暂时的,应该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当然,信心源自于实力。当前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局,是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必然经历的“阵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所谓“钱荒”、“用工荒”等等只是表象,其深层次原因仍在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缓慢、核心竞争力不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一言以蔽之,困局产生的根源在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过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走出困局,中小企业必须沉下心来,着力提高自身发展的整体质量。只有不断推动结构调整,逐步改变粗放经营模式,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层次和地位,中小企业才有可能突破高成本约束的瓶颈。只有紧盯产业发展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深入推进技术与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方能在市场中临危不乱并实现发展。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眼下,困境中的中小企业主与其整天羡慕大企业大集团的强大和欣欣向荣,甚至陷于对外部发展环境的抱怨和指责而不可自拔,不如沉下心来苦练“内功”,提升素质,毕竟这才是中小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长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