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中央编办主任:创新体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网站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1年9月2日 18:01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在王东明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称,目前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总体上相对滞后,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分类推进改革,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文章指出,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仍

然比较突出,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仍不充足,服务质量和效率还有待提高,人民群

众对“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反映强烈。加快推进事业单位

改革,有利于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更好地提供各类基本保障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称,事业单位改革总体上相对滞后,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仍旧存在诸多深

层次矛盾和问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也遇到了一些单靠行

业自身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比如,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

企不分,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这些问

题已经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和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其他领域改革的进展,改

革越往后拖,矛盾越突出,成本越大,从总体上推进改革势在必行。

  同时,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支撑,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

事业单位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助于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交给事业

单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有助于更加明确地定位事业单位的功能,强化

公益属性,在完善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进而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

目标。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指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

革作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一项重大改革,必须坚持着眼发展、开拓

创新,努力解决公益事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

平和效率,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改革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分类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

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推动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加

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绝不是简单地精简机构和人员,绝不是为了“

甩包袱”。

  ——改革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公益事

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广大职

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让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

的服务需求得到保障。

  从长远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逐步形成

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

务体系。基本服务优先,就是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益服务的责任,统筹兼顾,确

保重点,优先发展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公益

服务。

  文章指出,改革要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分类推

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主要

承担行政职能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和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三个类别,不

同类别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与管理。

  一是推进主要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改革,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

转为行政机构,促进政事分开。要结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

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统筹考虑机构和职能的调整优化,切实

做到精简统一效能。

  二是推进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逐步将其转为企业,促进事企

分开。要规范转制程序,完善过渡政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内部改革

,转变管理机制,使这类单位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

  三是强化主要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这类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

序列,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服务能力,保证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

的主导作用。同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政府监管,规范和约束公益服务机构和

人员的行为,保证其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同时,改革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事业单

位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要着力消除制约事业单位和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性

障碍,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着力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体制重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

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实现政事分开。要逐步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

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其履行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

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

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同时,加强

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加强审计和舆论监督,增强对事业单位的约束。

  二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应事业单

位健康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积极探索建立

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提高运行效率。同时,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事业发

展、完成中心任务中的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

执行。

  三是深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的

改革。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实行差别管理,逐步减少

审批事项,强化后续监管,做到既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又有效防止机构编制

膨胀。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

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

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

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为重点,逐步建立起独立

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

系。

  文章强调,改革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

次多样化需求。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通过完善相关政策,

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

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执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

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

  文章同时指出,中国事业单位情况千差万别,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改

革策略,具体要求、方法和步骤不搞“一刀切”。要坚持因地制宜,在中央统一

领导下,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大胆创新。围绕改革的总体目标,明确不同阶段

的改革重点,梯次推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

破相结合。

  文章最后强调,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关系到人民幸福

安康,必须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

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要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需求和各种制约因素,把改

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各方面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同时,

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

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确保社会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

发展。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