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鹤壁市像申玉龙这样的“老棚户”居民喜迁新居的有一万多户。
鹤壁因煤建市,建市之初强调“先生产、后生活”,这种指导思想和建设模式,在鹤壁老城区内形成了大批的城市棚户区,面积占到全市住房面积的七成以上。原来棚户区平均一二百人合用一个公用卫生间,“屋里小半间,头顶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冬天不御寒,夏天雨水灌”。有人这样形容当年居住条件之差。
“鹤壁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老区为代价,新、老区要共生共荣、协调发展。”鹤壁市副市长史全新介绍,2008年鹤壁市下决心解决棚户区问题。2009年初,鹤壁把实施棚户区改造暨廉租住房建设列为全市第一号民生工程,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棚户区改造。2011年,鹤壁更是以棚户区改造带动和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共承担保障性住房74个项目47084套,保障性住房套数居全省第二位。
建设这么多保障性住房,钱从哪里来?鹤壁市房管局住房办副主任李建民介绍说,在资金来源上,除了上级资金、鹤壁市财政专项资金外,鹤壁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打捆开发、整体推进的指导思想,引入中建七局、江苏王房、河南建业等大型房地产企业参与改造建设,这些公司计划投资100多亿元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整体打捆开发。
拆迁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而鹤壁市棚户区改造涉及两万多户、十几万人的大规模拆迁,却没有发生一起大的纠纷,没有一起赴省市以上重大信访事件。
“这是因为市里处处为我们拆迁户着想!比如拆迁后我们有租房补助;计算棚户房面积就高不就低。政府不与民争利,我们打心眼儿里感激。”申玉龙老人对市里的政策赞不绝口。
汤河社区的干部说,为了保证拆迁改造顺利推进,市里、区里、办事处都抽调大批干部到拆迁户家中调查摸底,就补偿标准、改造方式、要求等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拆迁户包安置、包转学,帮搬家、帮就业、帮解决困难。
保障性安居工程让老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申玉龙说,他家5口人,以前住的是30多平方米的窝棚,加上自建房,总共有50多平方米。拆迁后,政府给他分配了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按规定,自己只拿了10平方米的市场价。算下来,这套房才花了3万多块钱。“要知道,这套房现在值十五六万呢。更何况,现在小区的居住环境也是过去无法比的!”
据介绍,两年后,鹤壁市将彻底解决全市城市居民的住房困难。
相关链接:
2011年,鹤壁市承担省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共包含10大项37个小项,已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占年度任务的187%,失业人员再就业1.59万人,占年度任务的150%;提高3.5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67元;新解决农村2.5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户用沼气4000户。 (记者李定宇宋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