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国家高新区需加大创新力度驱动内生增长
文章来源:新华08网    添加人:hnqyjjxy    添加时间:2011年9月21日 16:07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自1991年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立以来,国家高新区已发展到88家。日前在陕西宝鸡召开的第九届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联席会议上,相关专家表示,我国高新区发展仍存在原始性创新和集成创新不够、高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其他服务平台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高新区仍需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高新区成为创新高地引领区域经济增长

       国家高新区已从最初的20多家发展到目前的88家,不仅实现了数量的提升,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嬗变,在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的R&;D经费占到了全国的35%,占园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企业发明专利授权24606件,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数的18.5%,1001件为欧美日专利授权。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从“十五”末的31.5件增长至75.8件,增长了140%,已接近全球专利产出最高的地区。不仅如此,“中国芯”组群、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人用禽流感疫苗、3G技术、燃料电池等多项技术也诞生于国家高新区。这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自主创新成果的出现,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国家高新区还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2010年,国家高新区共拥有13180家高新技术企业,各类上市企业921家,超过40%以上的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来自国家高新区。以上海张江高科(600895)技园区为例,自1992年成立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已聚集了一批优势资源,如功能性的大项目商用飞机、位居世界第四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位列亚洲第二的超级计算机“魔方”等。“目前,张江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和文化创意、新能源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发实力、企业聚集和产业规模。”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于晨表示。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介绍说,相比于“十五”末,国家高新区2010年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上缴税额、出口创汇同比增长了182.4%、161.6%、290.6%、207.5%、121.8%,年均增长24%以上。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突出引领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国家高新区共创造了全国11.5%的工业增加值、8.0%的GDP和16.8%出口创汇,多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所在城市的30%以上。

       --高新区发展三大瓶颈亟须突破

       尽管国家高新区的整体运行态势良好,但相关专家表示,高新区在发展中暴露出三大瓶颈亟须“破题”。

       首先,国家高新区原始性创新成果不多、真正拥有全球主导权的高端产业偏少。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胡世辉介绍说,今年通过高新区申报的科技计划项目有364个项目,但通过专家评审的只有148项,通过比例不到一半。“这反映出企业的项目竞争力仍有待提高,达到诸如863计划等高水平项目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惠州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鹏飞介绍说,目前该区科技创新的支撑条件相对不足,科研机构量少且实力不强。区内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比较弱,技术、管理、营销、品牌等环节创新以及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有待加强。而这也是在部分国家高新区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高新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说,国家高新区许多创业公司都停留在模仿阶段,缺乏科技创新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高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94.79亿元,厦门火炬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98.51亿元,而陕西渭南高新区同年工业总产值仅为162.4亿元,同处西部的青海高新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更是仅为39.8亿元。

       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市场牵动能力弱,是一些处于发展初期的国家高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安徽蚌埠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该区内产业集群处于发展初期,还未形成龙头核心企业。企业虽在空间上实现了聚集,但产业的关联性还需进一步加强,带动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企业较少,部分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还可能受到国内核心技术缺失的牵制。

       科技部高新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2010年底,83家国家高新区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2149亿元。其中,27家新升级的高新区只有2138亿,而原有的56家高新区占了1.9万亿。老的高新区是新高新区数量的两倍,但产值却接近9倍,高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已经成为制约高新区整体效应发挥的一大瓶颈。

       第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其他服务平台仍需完善。杨鹏飞表示,惠州仲恺高新区支撑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完善。包括投融资体系、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生态居住环境等都还有待提高。青海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认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高层次人才,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区的经济贡献率较低,是该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相关专家也表示,在深化科技金融机制创新方面,融资难依旧是企业发展急需破解的难题。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调结构转方式”动力平台

       曹健林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平台、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科技创新将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战略任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高新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转变高新区增长方式。

       曹健林认为,应建立更为顺畅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鼓励产学研合作从单一的技术要素转为技术、人才、资本、实验室等多要素、多样化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进一步引进和建设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同时,高新区还应不断完善孵化加速体系,着力提升孵化器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孵化器运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发展适合于高成长性企业加速发展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建立企业加速成长机制。

       第二,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高新区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专家表示,可以以整合技术资源为基础,采取“政府启动、多元投资、需求导向、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建设产业技术开发研究院。曹健林认为,在园区基础建设、重大科研开发项目中,应以政府采购、首购补贴等多种方式,推广应用自主创新产品。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设立专门的产业投资基金,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三,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的管理体制,打造更加优化的服务体系。

       专家建议,在国家高新区考核体系中,应突出对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地方政府应把科技投入作为地方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对高新区的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应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集聚领军人才,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领域内引进和培育一批由高端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领衔的高科技创业团队,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进入高新区创业和就业。

       同时,高新区还应加快投融资业务改革创新的步伐,设立服务于本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布局合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投资引导、风险代偿、信贷担保和上市奖励等相关科技金融政策实施的载体。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