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转出中原经济新境界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2年12月26日 08:47
    极寒天气,挡不住“果粉”的热情。12月14日0时,苹果iPhone 5在中国大陆首发,郑州联通中原路营业厅和农业南路营业厅门前,几百名“果粉”等候多时了。

  他们或许不知,这些苹果手机就“出生”在郑州,并且首次在郑州报关郑州进口。

  郑州海关相关负责人说,“iphone 5在郑州报关后的头三天,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征税超过3亿元。更为重要的是,其将进一步促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郑州汇集,推动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我省产业定位。”

  润物无声、悄然展开的转变,犹如一个支点,撬动河南发展更上层楼。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融会贯通,思想先行,转方式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应有之义。

  全力攻坚,实践先行,转方式是河南破解发展难题的务实之策。

  拾级而上,持续提升,转方式是河南建好中原经济区的必由之路。

  转方式,务实发展稳步行

  在很多学者、专家眼里,河南是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兴力量。国务院11月17日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让他们从中国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审视河南、解构中原。

  “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有利于河南的发展,有利于整个中原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大局。”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的“河南观”。

  “中原经济区应该成为支撑中部崛起,引领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这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索丽生的“中原论”。

  在更多河南人眼里,加快转变在中原大地静水深流。

  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食品产业集群;从单一产品到工业园区再到产业集聚区,工业化的河南节拍,有板有眼。

  从富士康到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再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从出门招商到“招大引强”再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改革开放的河南律动,蓬勃昂扬。

  从“一亩地里奔小康”到出外打工再到家门口就业;从砖瓦房到楼房再到不比城里差的新型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河南脚步,坚实铿锵。

  ……

  新兴工业大省、新兴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全国第五,正向更高更远更辽阔进发的河南,赢得的不仅有外界赞誉,还有不停追问:为什么河南发展能持续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

  历时两年多的“一文九论十八谈”、“新十八谈”、“新九论”和“三十二谈”这一学习交流和创新实践,让全省干部“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务实发展树立务实河南的良好形象。

  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全国经济普遍下滑的大环境下,今年前三季度,我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持续求进。

  今年前三季度,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的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累计投资完成745.5亿元,300多个社区年底将收官……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

  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和投资,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8.5%和34.8%,对全省工业和投资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57.6%和69.4%……产业结构调整在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在提升,新型工业化悄然提速。

  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全省夏粮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更牢。

  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规划》获得批复,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原经济区就完成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步走”工作部署。务实转变的河南,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这两年,河南不空谈,不折腾,坚持科学谋划,务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渐入佳境,6000多万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城里人渐行渐近,古老的中原大地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跨越!” 《人民日报》这样评价务实转变的河南。

  “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正是这些带来了河南诸多方面的重大变化。”《中原经济区规划》起草组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如此解说务实转变的河南。

  转方式,中原直面新课题

  “双节”临近,我省商业零售的几大“航母”,不约而同地加快了网络销售步伐。“今年11月11日,淘宝网热卖191亿元的惊人纪录,让我们这些实体商场实在是坐不住了。”一家全国大型零售连锁企业河南区负责人这样感叹,“在网购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如果再守着传统的销售模式不放,失去的不仅是顾客,还有企业的明天。”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密切联系,发展环境变了,发展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观世情国情,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持续,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看自身实际,“三化”协调难题不少。

  发展遭遇诸多瓶颈。城乡“二元结构”有待破解;土地等传统资源要素供给日趋紧张,生态环境硬性约束越发强化;“三农”问题凸显,就业压力大,民生欠账多,内需潜力尚待挖掘。

  结构性矛盾突出。我省产业多数仍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进入调整阵痛期。

  地区间差距明显。我省工业相对发达地区处在调结构促转型的攻坚期,传统农区的工业化才刚刚上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要求: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

  《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新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到2020年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建好中原经济区,应对情势倒逼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带来的新课题,转方式,河南担子沉甸甸;调结构,中原使命重如山。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说。

  应对新课题,中原动力足。全面实施、整体推进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尽情释放大中原的后发优势和巨大潜力。

  《中原经济区规划》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生态、文化、民生等方面,进一步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明确提出建设郑州至万州、至徐州、至济南、至太原、至合肥等快速铁路,实施郑州机场二期工程,研究布局商丘炼化基地,推进出山店水库前期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应对新课题转出新方式,中原有丰富载体。

  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产业升级和投资引导、统筹城乡发展、生态补偿等方面,《中原经济区规划》进一步明确了23项具体政策支持,涵盖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应对新课题转出新方式,中原有强大支持。

  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开放平台建设,《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100多个重大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做出支持建设承接转移示范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重大生产力布局要求。应对新课题转出新方式,中原有清晰路径。

  “中原地区正迎来发展的新黄金周期。”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这样预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大力促进中部崛起,河南只要坚持转变不停歇,经济发展将有质的飞跃。”

  转方式,转出经济新境界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更高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水平。”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稳是稳增长、稳定宏观经济运行,进而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条件,进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开启新的一轮更高水平、更可持续、更小代价的增长。”

  在转变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协调,不断增强“三化”发展的协调性,转出中原经济新境界,持续提升转方式是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发展由“黑”向“绿”转;老工业基地,发展向调整升级转;传统农区,发展向稳粮强农和工业化兼顾转;新兴工业城市,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发展向城乡一体转。

  持续提升转方式,就要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围绕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产业集聚区的载体作用,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问题,中原经济定有高质量。

  提起两大国企民权葡萄酒厂和冰熊集团的倒下,民权县委书记王仲田耿耿于怀,“我们痛定思痛,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发展氛围,把优化环境作为‘第一引擎’和‘永不竣工’的工程,制冷产业浴火重生,‘中国冷谷’模样初成。”

  持续提升转方式,就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改革开放的推动力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促转变、惠民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追求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中原经济定有新活力。

  观澜中原新发展,心潮澎湃情豪迈。有两小时穿越长城内外的空中走廊,有五小时驰骋大江南北的地上高铁,人口占全国13.3%、生产总值占全国9%、面积占全国3%的中原经济区,其处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支点的地缘位置,决定着竞争力每增加一分,将有力地扩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

  持续提升转方式,就要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坚持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新型城镇化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通过土地流转转出粮食生产核心区、新型农村社区、产业集聚区联动格局;把经济增长转向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带动和提升作用,推动信息化与“三化”融合发展、同步发展,中原经济定有竞争力。

  “经济结构能否顺应全球化规律沿着正确思路不断调整,将决定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中的竞争地位,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经济学家左晓蕾说。

  中原转变快,中部崛起疾。转出中原经济新境界,中国经济发展增动力!

  (记者 王亚明 李兵 王映 丁新伟)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