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要点
区域发展有新格局。"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加快建设,百万人口城市有新的增加,城镇化率接近60%,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更加清晰,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区和区域发展板块。
--摘自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区域发展有新格局"。省第十次党代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了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定位和新举措,不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山西在新时期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找到了新的承载。
区域发展新格局下的新思路
记者: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我省提出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哪些现实意义?
潘云: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区域政策的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开始出现重大变化,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浙转变;二是各区域的自我增长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全面增长的"动车时代";三是在突出重点区域发展的基础上,区域之间的协作进一步增强。
而从我省的情况看,既拥有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又拥有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特别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因此,抓住机遇,创新区域发展思路,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不仅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客观要求。
记者:我省区域发展新格局主要体现了什么新思路?
潘云: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关键在于把握新形势、提出新思路。我省规划的"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即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大县城为重点所构建的新型城镇体系,使"人"字型的区域布局更加明朗,未来城镇化的"图景"更加清晰,也更富有活力,为山西转型跨越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省还进一步提出全省百万人口城市有新的增加,力争五年后城镇化率接近60%,通过科学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做强产业、集聚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构建相对独立、又互为依托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并且以"动车"方式加以推进,这些都带动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让"人"字型城镇框架更具活力
记者:"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如何支撑我省打造更具活力的"人"字型城镇框架?
潘云: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省区域发展呈现出主次不明、结构趋同和协调性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区域竞争力的形成。
如今 "一核一圈三群"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各区域的定位。其中,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即"一核",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转型跨越发展的增长亮点。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五市的30个县(市、区)的太原都市圈即"一圈",是全省经济与社会事业最为发达最为重要的城镇密集区,是转型跨越发展的腹地。"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主体的晋南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主体的晋东南城镇群,既是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记者:面对城镇体系新布局,我省提出"百万人口"城市要有新的增加,城镇化率接近"60%",这意味着什么?
潘云:国内外经验表明,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有研究显示,100万-400万人的城市可以称为最佳规模的城市。
而在我省的11个地级市中,除太原、大同两市,城市人口超过百万,其余9个市的城市人口均不足百万,有7个城市人口不足50万。可见,我省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百万人口"城市的发展不足,已经成为全省城镇化提速的瓶颈。
目前,我省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未来城镇化率接近60%,将赶上或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充分体现了我省全力推进区域合理布局,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凝聚合力
记者:"一核一圈三群"应该如何科学定位,才能形成梯次明显、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态势?
潘云:"一核一圈三群"的中心城市要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环境创新,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明确产业功能定位,重点发展有优势的原材料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他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发展生活服务业,增强小城镇的集聚能力和服务功能,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记者:如何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合力?
潘云:在明确各自定位的背景下,各区域一方面要突破界限、联动发展,在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及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实现一体化和错位发展,按照优先推进核心城市的建设、协同推进其他区域发展的方针,以"动车组"的方式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拓展共生发展空间,加快区域内外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体系的构建,把区域内单个产业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形成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合力。
在此基础上,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形成产业化、多类型的产业集群,实现集约发展,从而为各区域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