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豫剧二团大型原创豫剧《苏武牧羊》11月17日、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两场,1万多名观众感受到了豫剧新剧目的魅力。19日,来自首都文艺界的专家们齐聚文化部,对《苏武牧羊》展开“会诊”,在给予该剧较高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A
豫剧创新的成功尝试
在当今多元艺术因素的冲击下,作为地方戏的河南豫剧用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来占领舞台,吸引观众?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表示,豫剧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以前大家常用粗犷豪放来形容豫剧,但《苏武牧羊》大胆融合了舞剧、歌剧、话剧等艺术元素,拓宽了豫剧艺术的表现领域,呈现了豫剧的另一种风格,是豫剧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苏武牧羊》令北京人艺著名导演任鸣感到新鲜不已。他说,这是一部有力量、很过硬的豫剧。表演是艺术的灵魂,人物是舞台的中心,《苏武牧羊》最打动人的正是人物的表演。此外,经典唱段唱出了人物内心的纠结,催人泪下,很有魅力。
《中国戏剧》主编姜志涛用“大场面、大调度、大歌舞、大气魄、大制作”来形容《苏武牧羊》。而对于该剧豫剧味儿不够浓的问题,姜志涛给予充分理解。他说,戏曲艺术表现形式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跟得上时代的剧目才有生命力。不能因为惧怕批评就停止创新的脚步,裹足不前是文艺发展的大忌。
B
细节还需再打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想使《苏武牧羊》成为精品,剧本的打磨最关键。季国平表示,需要进一步丰富苏武与大单于的对手戏,表现更广阔的爱国情怀,要超越当时历史的局限性来塑造苏武的形象。此外,还要更好地把握舞台节奏,删掉旁枝,突出主线,增强可看性和感染力。
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法增从细节上指出了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主人公摔倒、下跪次数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感染力;放羊的场面需要再精致一些;武戏方面有点儿拖沓,要紧凑一些。他说:“不要小看细节,细节的完美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对于专家们提出的批评意见,省剧协主席、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十分感激。他说,《苏武牧羊》是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作品,引起争议和思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能听到首都文艺界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是省豫剧二团的幸运。“我们不怕有反对意见,就怕没意见。真意见是豫剧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