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图文:一代宗师首提“中部崛起”理论基础
文章来源:进入电子报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1年11月24日 09:21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张培刚

    

     本报记者 陈博雷 徐啸寒 大学生记者 蒲志谦 摄影:记者 陈勇

    

    对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而言,张培刚是个无法逾越的名字。

      当萨缪尔森拿到哈佛大学威尔士奖的时候,此前的一位获奖人不久后却在大洋彼岸的一个建筑工地里创建华中工学院;当刘易斯因为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更早涉足这一领域的他,迟暮之年才赢得人生的最高声名。

     今天,他离我们远去。这个将军辈出的土地上出生的红安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化转型而呕心沥血。

    

     经济学自成体系独一人

    

     早在上个世纪于国内读大学时,张培刚的名字就声震武大。1929年,15岁的他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是著名的“四个一”学生:毕业时成绩全院第一,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第一个中国人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

     完成于1945年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正是张培刚的成名作。这部长达20余万字的论著,奠定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这也成为张培刚人生的第一个学术高峰。而在此之前,他1934年武大毕业后的专著《浙江省粮食之运销》,就独立提出了“交易费”概念。这与科斯1937年发表的举世闻名的“交易费用”概念,几乎不谋而合。

     第二个学术高峰在改革开放后,年届65岁的张培刚重返学术舞台。1992年,他主编出版了《新发展经济学》的专著,实现了研究立场、对象、主题、方法的重大变革,为发展经济学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1998年,张培刚更是以85岁的高龄担任博士生导师。

     最可贵的是,作为中国人,能在世界经济学领域自成体系,张培刚可谓第一人,也是惟一一人。

    

     百岁诞辰之际将出传记

    

     张培刚的妻子谭慧老师告诉记者:张培刚还曾提出著名的“牛肚子理论”,主张中国应重视发展中部以带动整体经济起飞,这正是“中部崛起”的理论基础之一。

     晚年的张培刚因身体原因,只间或出现在每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上。2006年,首届优秀成果奖揭晓,张老蹒跚步入颁奖现场,亲手为获奖者林毅夫等人颁发证书,并寄语师生:“推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开放式地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探索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转变为工业化强国的可行理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009年初,第二届优秀成果奖在京颁奖。张老通过视频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将会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学家,尤其是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应当为世界经济学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去年底,第三届优秀成果奖颁奖时,张老行动已很困难,仍坚持坐着轮椅来到现场颁奖。师生们将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这位始终情系欠发达国家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家。

     他的弟子、华中科大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有关专家正在搜集资料,张老的传记有望在其百岁诞辰时推出。

    

     哈佛三剑客 天堂再聚首

    

      张培刚走了。“哈佛三剑客”,终于在另外一个世界,重新聚齐。

     1940年代前期,张培刚、韩德培、吴于廑三人,以而立之年,漂洋过海,求学哈佛。负笈康桥期间,三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的翘楚,时人称之为“哈佛三剑客”。

     抗战结束后,“哈佛三剑客”先后接受国立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先生邀约,辞去高薪厚爵,回到武大任教。历经岁月磨练,三人分别修成业界巨擘:吴于廑成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韩德培成为中国国际私法学泰斗和一代宗师,张培刚是世界公认的发展经济学创始人。

     1993年,怀着“一直写到大同国”宏伟梦想的吴于廑先生撒手人寰,享年80岁,成为“哈佛三剑客”“解体”的开始。

     2009年,法学泰斗、武汉大学韩德培教授走过了人生99个春秋,安静地离别了他一生钟爱的法学。韩德培先生的离去,让“哈佛三剑客”仅剩张培刚一人。

     呜呼哀哉!2011年11月23日,98岁的张培刚,也终于抛下喻家山的满眼葱翠和他未竟的事业,追随两位同道而去。

     世上至此,再无“哈佛三剑客”!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