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 责无旁贷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激发办学活力、拓宽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东北大学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在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把服务辽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责无旁贷的任务,把成为辽沈地区的“四库”作为服务地方的核心理念。
一是成为辽沈地区的人才库:适应辽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办体现地方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培养和输送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为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础;与各级组织合作办学,提供学习和再学习的平台,培训辽沈地区急需的特色人才。
二是成为辽沈地区的科技库: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和进行技术转让,提供技术资料、信息和咨询服务等。另一方面,要重点为辽沈企业解决发展和技术难题,努力成为企业的“合作者”、“智囊团”,成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
三是成为辽沈地区的文化库:充分发挥东北大学在知识、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入社会,在理论创新、文化繁荣、科学发现等各个领域积极思考、大胆突破,从更高的层次推动辽沈地区文化建设。
四是成为辽沈地区的思想库:要努力成为新思想、新观念的倡导者、传播者,政府决策的“智力源”、“咨询部”。积极参与政府的重点工作,认真完成政府交办的重大科研任务,主动申请和承担政府的调研项目,努力在地方发展战略中发挥骨干作用。
把握机遇 谋划发展
东北大学的发展历来紧密结合和真正服从时代需要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其演变过程就是学校不断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面对新的时期、新的阶段、新的任务,我们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把握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定位、谋划发展,为促进辽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学校立足辽沈、谋划未来提供了新的契机。2010年,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战略旨在支持和鼓励沈阳经济区在重点领域和环节的改革上,大胆探索,率先突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2011年颁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重点推进沈阳经济区等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同时,还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这些重大区域战略、产业发展战略为学校立足辽沈地区、突出自身特色、谋划未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 “实现全面振兴、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作为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把努力实现“构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优良、效益显著、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作为辽宁省教育的战略目标,并强调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财政投入”。这些发展方针的确定,既对学校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举措提出了要求,也为学校未来参与辽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创新文化,推进创新教育,促进科研与教学、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省、市领导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给予强有力的支持。2011年5月,省长陈政高到东北大学现场办公,研究解决东北大学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7月,市长陈海波也专程到东北大学现场办公。这充分反映了省市领导对东北大学的期望与支持。
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东北大学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迎难而上的勇气,围绕辽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准确定位、谋划发展。要主动参与到区域经济振兴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去,谋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要在强化特色、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方针,用综合性的思路、开放性的眼光,积极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优化学科布局,把学校远景目标定位为 “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切实担负起“扎根社会、引领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责任和使命,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引领者和开拓者,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明确思路 砥砺奋进
“十二五”期间,围绕辽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东北大学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加快科教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水平和咨政服务能力,初步形成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双跃升。
首先,要以辽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目标,加强学科和队伍建设。积极构筑高水平学科和人才队伍,开创一流的工科,有特色、高水平的文科和理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局面。要利用好学校的现时资源,积极筹措引进和培养辽沈地区急需的高水平拔尖人才,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要立足根本,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辽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构筑质量保证体系,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要整合校内、校外、国际教育资源,将最优质的资源配置给教育对象。特别是要加强与辽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联系,实现对教育对象的综合培养,构建较完善的校内外优质资源共享体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辽沈地区的急需人才。
再次,要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为导向,强化自主创新,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要鼓励自由探索,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有效供给能力,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和高水平学术论文,同时,努力搭建基础研究、前沿高新技术研发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基地,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最后,要以辐射、牵引辽沈区域和行业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我校既有的优势和特色,构建高层次社会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努力为辽沈地区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成果,为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提高我校社会服务体系的服务层次,使学校成为辽沈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先导者,区域和行业运行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以及区域和行业发展效益的重要评价者。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与孵化功能,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积极筹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将其建设成为有全国示范、地方标志效应的高水平大学科技园。完善国家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的功能平台建设,提高孵化能力;有效利用社会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重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大集团公司参、控股科技产业的科技研发力度;推进产业规范化建设,加大对经营性资产的监管力度,继续大力支持以东软为代表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东冶、东创等5个“东”字头的主营业务明确、核心竞争力强、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知名企业,力争新增1至2家上市公司,实现学校投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利税超过15亿的目标,在国家和辽沈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