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鹤壁突出“四化”开办“文明中原大讲堂”
文章来源:河南省鹤壁市文明办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2年2月13日 09:09
鹤壁市在深入实施“文明中原系列行动”中,把“文明中原大讲堂”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突出群众需求,注重形式多样,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使市民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一是内容分众化。“文明中原大讲堂”实行授课内容、主讲老师、听讲受众、目标要求的多层次、分众化制度,满足不同市民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讲堂分为三个模块:高层论坛用来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和文化素质,服务市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名家讲座用来提升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知名坐家二月河、“中国礼仪教授第一人”金正昆、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周正、省人大副主任曹维新等相继登上大讲堂,成为设在百姓家门口的“百家讲坛”和“社会大学堂”;社区课堂则面向乡镇、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着重为现代城市培养合格而文明的市民。内容设置上,设计了传统文化、城市人文精神、淇河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政策教育、政企文化与管理、养生保健文化、励志教育、名家名著、婚姻家庭等十个系列,以满足不同市民群体的文化需求,开创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新途径,成为政府推进素质提升工程的首要社会载体。
二是形式多样化。借助群众对鹤壁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搭文化的台,唱讲堂的戏,举办内容丰富的文艺晚会,在全市各县区巡回演出,采用说书、舞蹈、演唱、双簧、快板、小品等形式,对群众进行文化教育。推行“文体特派员”制度,将退居二线的演员分别派驻到试点单位,编演机关文艺晚会,把素质提升工程潜移默化于机关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视频接入等现代信息手段,建设了网上点播、网络讲堂模式,广播电视“互动点播平台”、网络媒体视频讲座和短信服务平台,使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实用技术、就业培训“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是主体群众化。“文明中原大讲堂”吸收群众参与宣讲工作,引入了体验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讲学式等方式,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使讲堂工作逐渐成为群众乐于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使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了思想道德品质的升华,也充分体现出大讲堂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致富带头人李东顺、王佩雨等人当“基层义务宣讲员”,宣讲种养殖技能和致富经验,示范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淇滨中学的学生扮演《以案说法》的法官、公诉人、监护人、辩护人、罪犯、法警、律师等角色,邀请律师事务所、检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员,指导学生排演青少年团伙犯罪案,组织各中学的学生和家长观看,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团伙犯罪率;程相文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用百姓身边的事感染、教育群众,张扬了知荣辱、懂礼仪、明是非、讲文明的新风尚,使市民素质明显提升。
四是机制常态化。建立工作台帐,做到定时、定点举办讲座活动,干部群众定时、定期听讲,走向常态化。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市委党校、市文新局等单位签署了专家协议,定期选送授课老师举办讲座;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的上午是“文明中原?鹤壁大讲堂”的“固定讲座日”,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市民会把1300人的会场坐满,不能赶赴现场的市民,通过收看电视直播、网络点播也可身临“课堂”,聆听老师的精彩讲课;各个社区和街道的阅报栏,是流动的社区课堂,工作人员定期更新新闻报纸、好人好事、卫生保健和文明礼仪知识,扩大“文明中原大讲堂”的影响。来源河南省鹤壁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