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围绕区域规划 服务地方经济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2年2月10日 15:28
围绕区域规划 服务地方经济
编者按:
作为中国科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窗口,中科院分驻全国各地的分院,多年来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立足自身的科技优势,通过开展院地合作,在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围绕“中科院分院支撑各地科技园区建设”这一主题,《园区周刊》采访了中科院分院服务各地科技园区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本报见习记者 沈春蕾
从199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到2009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20多年中,武汉东湖高新(600133,股吧)区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强大的技术与智力的支撑。
“在第一批入驻东湖高新区的32家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科学院的企业。”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袁志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虽然这些企业后期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在东湖高新区的早期形成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负责湖南和湖北两省,武汉分院根据两省不同的科技条件采取了相应的院地合作模式,发挥武汉分院自身科技优势,遵从当地发展需求,积极推动科研产品的产业化与市场化。
因地而异建平台
2011年,湖北省生产总值达19594.19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居中部第一位;同年,湖南省生产总值达到19635.19亿元,GDP总量接近2万亿元,排名全国前十位。对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发挥了积极作用。
湖北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模式是以武汉为核心带动周边8个城市带,从而影响到全省。
“武汉分院在湖南与湖北两省的合作,皆围绕地方战略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而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合作模式也相异,并通过建立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和湖南技术转移中心,促进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在湘鄂两省进行成果转移与转化。”袁志明说。
例如,武汉市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第一,人力资源丰富,科技人员聚集度高,城市的科技创新力在全国位居前列,武汉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非常突出;同时,湖北省拥有比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国有大中型企业配备了较好的技术条件和研发团队。
中国科学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主要面向湖北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该中心的建立既加强了中国科学院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又推进了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建设。
相对而言,湖南省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对科技的渴求旺盛。
中国科学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围绕湖南省重点发展产业以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市场需求、企业为主、政府引导、互利共赢”为工作方针,整合湖南省科技资源,制定院地合作技术转移工作的整体规划,促进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成果有序地向湖南转移转化并形成产业。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与三峡总公司多年前便建立了合作关系。2008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视察三峡总公司。此后,中国科学院与三峡总公司在北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新一轮战略合作全面推进。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始终围绕三峡总公司的科技需求、产业发展和未来设想进行讨论。“中科院非常重视与三峡总公司的合作,武汉分院组织专家只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便拿出了三峡总公司的战略需求。”袁志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此外,中国科学院还设立了“三峡创新工程”专项资金。
袁志明介绍,“中国科学院为该项合作投入了700多万元资金、近15个研发团队,围绕环境保护、新能源、百万千瓦冷却技术、新型输电材料、输电管理方案等项目展开课题进行研发”。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与三峡总公司的合作,为后者在新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武汉分院而言,则是其与大中型企业携手合作的经典范本。
此外,武汉分院还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将奥平栓剂转让给武汉天奥公司。一方面,病毒所从技术转让中获得了收益,另一方面,此类合作对当时该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今日,嘉吉烯王生物工程(武汉)有限公司生产的花生四烯酸占据世界市场份额60%以上,该企业成为东湖示范区纳税大户。
2011年4月初,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武汉烯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花生四烯酸资源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技术成果鉴定会在武汉举行。
来自全国化学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和应用物理领域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具有原创性、实用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居国际领先水平。
强劲支持“生物谷”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发挥了极大的建设推动作用。截至2011年底,中国科学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湖南中心累计引进268项重大技术成果在湘实现产业化,引进投资12.8亿元,实现中科院在湘项目销售收入达92.6亿元。
武汉分院先后在武汉当地共建了武汉国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梁子湖现代生态渔业研发和示范基地、武汉植物园东湖湖岸景观带、东湖高新区共建科技情报信息中心等项目。
一直以来,武汉分院在循环经济建设、水生态安全和水污染治理、生态渔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方面,与地方展开科研合作,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8年,武汉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建设生物产业基地,欲将其打造为光谷之后的第二个新兴产业集群。
由生物产业基地办公室推进,在关山至鄂州葛店道路两侧划定区域,建立“生物谷”,用作生物产业的发展。此外,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为武汉生物产业提供技术源泉和成果源泉。
作为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核心成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根据研究所的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武汉生物产业基地的实际需求和研究院的部署,组建生物环境研究中心,组织武汉研究所科技力量,并同地方和高校创新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围绕生物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进行研究。
未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将整合科技力量,推动东湖示范区建设,推动产品的产业化工作。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