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共生崛起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    添加人:hnqyjjyj    添加时间:2012年5月14日 09:07
[提要]  李斌: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下,安徽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既是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也得益于一些难得的机遇和优势。李斌:这次中博会的主题是“绿色发展、共生崛起”,符合中部崛起发展需要,顺应六省人民共同期盼。

 

  记者:近年来,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的势头强劲,请您介绍一下当前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

  李斌:2004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重大政策机遇,积极作为,努力拼搏,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以来,全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3.4%的速度持续增长,2009年迈上万亿元台阶,去年达到15110.3亿元。

  二是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收入连续跨越1000亿、2000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2632.8亿元。

  三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08年,我省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2009年,被批准为首批3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201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62.1%,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快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6%,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3%;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低5个百分点。

  四是开放合作成效显著。近年来,通过中博会等重要平台,与中部各省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境内外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去年底,我省累计与央企签约项目714个、投资规模1.8万亿元,与全国知名民企签约项目2369个、投资规模1.1万亿元。

  五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9%,增速居全国第一。

  记者:请您谈谈在当前促进中部崛起进程中,安徽有哪些比较优势?

  李斌: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下,安徽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既是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也得益于一些难得的机遇和优势。

  一是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作为毗邻长三角的中部省份,安徽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皖江城市带是中部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一,成为全国重点发展区域;在融入长三角发展分工中,安徽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是发展机遇更加凸显。一方面,中央对安徽等中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的份额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了安徽在经济要素配置中的较强竞争力,其战略品牌效应和聚集效应越来越显现。

  三是综合优势明显增强。安徽沿江通海、承东启西、资源丰富、生态优美,具有东部的区位、中部的成本、西部的资源等综合发展优势。目前,全省拥有6座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双双超过3000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我省进一步发挥综合优势,拓展了广阔空间。

  记者:安徽在推进“十二五”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李斌:这次中博会的主题是“绿色发展、共生崛起”,符合中部崛起发展需要,顺应六省人民共同期盼。从安徽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需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着力推进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培育领军企业和生产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抓好区域协调发展。突出抓好皖江地区的开发开放,推动皖江城市带与合肥经济圈聚合发展,着力打造引领安徽崛起的核心增长极。大力推进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快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集中连片开发,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三是抓好对外开放合作。借本次中博会契机,全面深化中部地区省际间和市县间的合作,在跨地区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要素流动等重点领域建立协调机制,推进区域务实合作。继续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不断提高开放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抓好生态和文化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走低碳之路,兴减碳之业,造碳汇之林,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徽”字号文化企业。

  五是抓好民生改善。深入实施“十二五”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不断增加居民的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积极实施民生工程,把民生工程与社会事业和服务业,与完善公共服务特别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好结合起来,促进民生工程系统化、社会化、常态化。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