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中,“营商环境”无疑是一个高频热词。12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围绕开办企业、办理许可、获得信贷、共享资源、纳税、合法权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了新的权威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
此前,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指出,中国营商环境较去年大幅提升30多位,在190个经济体中名列第46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区,组织全国22个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试评价,北京综合排名第一。
这些来自第三方机构的报告,正在力图建立一种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各部门也纷纷在审批、减税费上“出实招”,用实际行动展示自己拥有优良营商环境的“功力”。
营商环境评价提升经济活力
1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原则,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信贷、纳税、办理破产等方面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逐步在全国推开,推动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让企业有切身感受,使中国继续成为中外投资发展的热土。
12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发布仪式。据介绍,报告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的原则,重点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办理许可、获得信贷、共享资源、纳税、合法权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来制定相关评价体系,选取了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作为评价对象。
在这个榜单中拿下整体第一的北京,也是今年全国22个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试评价中的综合第一。营商环境评价,正在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自去年9月北京市率先启动优化营商环境以来,先后制定实施“三连发”政策措施。北京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当前北京各项措施落实进展良好,并取得明显成效。其中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机制、涉税业务“全市通办”、“市场监管风险洞察平台”、小微企业获得电力“三零”专项服务、市政公用服务企业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等5个方面的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被国家审计署公告点赞的广西北海,推行“打包审批、勘审同步”行政审批模式,将15项行政审批事项分类整合为“市政项目审批包”“旅客运输审批包”等6个审批包,实行同时受理、同时审核、同时勘验、同时审批。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北海市共办理各类审批包222个,打包后平均办理时间比打包前压缩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