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守正道而开新局,致广大而尽精微。一年来,河南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的文化使命,考古发掘成果不断,文旅消费热潮迭起。在这片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上,文脉传承弦歌不辍、文明兼收并蓄历久弥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南深刻把握文旅产业“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鲜明特征,把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一,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一批批文化新IP、文旅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赋予河南发展新动能。
越是向历史深处走去,越能打开更开阔的未来。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与古为新是中州。在考古遗址公园来一场时空穿越的CityWalk,是来河南旅游的独特文化体验。漫步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垣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城市生活和谐交融,文化传承润物无声。河南是国内大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省份,总数位居全国首位。三门峡仰韶村、洛阳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郑州大河村、安阳殷墟……大遗址像一条文明的廊道,串联起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河南文化资源丰厚。在今天,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共存共生,地下气象万千的考古坐标化身地上风光无限的城市地标,徜徉其中不仅是观光,更是一次次的文化浸润。
守护文化遗产,赓续千年文脉,河南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并取得重大成就——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成为“最早的中国”的重要展示平台;洛阳应天门、九洲池、天堂、明堂等文化地标,就像一本本鲜活的历史书,再现盛唐气象……拨开历史书册,从河南读懂中国,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将更为深刻。对河南而言,立足本土文化和资源禀赋,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既是光荣使命,也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大机遇。
融通古今,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河南守着多彩灿烂的文化,就要努力创造一流的表达。踏准时代节拍,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甲骨文研学游火热,线上同样精彩,“了不起的甲骨文”电子书册、甲骨文表情包活跃在网络世界。
古老文明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生活,这样的画面在河南比比皆是:在洛阳,三步一娘娘,五步一公主,身着汉服打卡拍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郑州,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聆听关于“黄河、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沉浸式体验中原文化的广博与兼容并包……博物馆创新运营理念,文化场所变身剧本杀体验馆,考古盲盒让文物成为“潮玩”。当文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呈现方式,而是与生活、艺术、旅游跨界融合,传承也就有了新的载体。新潮的文化产品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激活文化生命力,满足人们更高的文化需求,更在春风化雨中坚定了文化自信。
面向未来,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圈粉。
国庆假期,大小景区汹涌的人潮,成为河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动注脚。文旅市场竞争激烈,河南为何能频频圈粉破圈,成为文旅赛道的“流量收割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殷墟博物馆新馆的高墙上,镌刻着来自商汤盘铭的箴言。一个“新”字,道出河南圈粉破圈的答案:在传承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在河南,你既可以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感受古老历史遗存激起的奇妙回响,也可以在文创园、各大商圈步行街体验各类新潮时尚。古调、新声,交融、创新,古老与现代、厚重与时尚切换自如,也在重塑着城市气质。
文脉就像一条河,绵延不绝,创造也将生生不息。(于晴)
责任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