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沃野复苏。眼下,周口市1100多万亩小麦春季管理工作正紧张开展。与以往不同,田野里的科技力量日益凸显,一幅科技春耕图正徐徐展开。
“以前浇水是个头疼事儿,现在有智能化灌溉设备,一点手机,喷灌设施依次出水,喷头360度旋转均匀地将水洒向田间,每亩成本不到10元,节水70%、节肥20%。”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邱守先正通过手机操作为2100亩麦田浇水。
何时浇,浇多少,怎样量化?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在该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管理中心,农技人员正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对土壤、病虫害等进行监测。“这里的设备上连云端、下接地气,在AI的助力下,能为农民提供科学、准确的管理方案。”值班人员袁峰说。
“田间管理有‘处方’,让俺种地有底气!”该县张庄镇69岁的种田“老把式”周群元感慨道。
“用自走式打药机进行化学除草,速度均匀,喷洒精准,节省农药和人力!”在郸城县胡集乡的麦田内,李英看着正为小麦打药的智能机器连连称赞。
这些机器来自郸城县培康种植专业合作社,配备北斗导航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农田具体情况自动调整作业路径和速度。该合作社理事长于培康告诉记者,他们拥有各类农机百余台,其中自走式打药机就有10多台。“如今开展春耕生产,智能农机是新宠,我们靠科技服务实现增收!”
近年来,周口市依靠科技挣钱的农业经营主体有很多。在太康县马头镇,几架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掠过麦田,雾化药液如细雨般均匀洒落。该镇种植服务协会会长刘亚洲告诉记者,他用无人机为农户的小麦施肥,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除田间作业科技化外,周口市还建成农情监测站点200多个,结合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的数据,形成覆盖全市耕地的数字地图。在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孢子仪、气象站、吸虫塔等智能设备遍布田间;智慧农业信息中心的大屏上,麦田温度、湿度、风速等信息一目了然。AI平台通过分析参数生成差异图像,对小麦生产分等定级,提供精准指导。
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让土地孕育更多可能。目前,周口农民已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华丽转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7%,粮食产量连续7年在18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第一。
责任编辑:郭栩汝 何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