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从企业唱“独角戏”到产业链奏“交响乐” ——质量强企强链强市的鹤壁实践
文章来源:鹤壁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5月8日 15:43

 从全省率先尝试,到聚焦主导产业,在鹤壁,市县两级开展的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正推动质量强企强链强市建设从串点成线到由线及面持续发力。

  部门当“导演”:一套机制让质量提升从“独角戏”变“交响乐”

  高压连接器缺陷产品数量居高不下,影响到产品整体质量和可靠性;生产工艺不佳等问题导致多态开关售后索赔金额高,成为困扰企业多年的技术难题……这是鹤壁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曾遭遇的质量瓶颈,不仅影响企业做大做强,还有碍产业建圈强链、城市高质量发展。

  如何躬身入局,更好地发挥职能优势,让质量提升从企业“独角戏”变为产业链“交响乐”?市市场监管局深谙“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治病要对症。“去年我们充分借鉴福建南安等地经验,开展了全市质量状况摸底调查,深入605家规模以上企业,梳理出检测资源分散、标准协同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等产业链共性质量问题及需求。”4月24日,接受采访的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万军介绍,有了这份“体检报告”,鹤壁市成立了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方案》,市局重点选取1个产业链、8个县区及功能区分别选取1个重点产业链,建立市县联动工作机制,局主要领导每半月听取汇报,统筹推进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

  究竟以哪个产业链作为质量联动提升突破口?

  “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既是鹤壁的优势产业,也是极具潜力的未来产业。在37条重点产业链中,我们将其作为首选对象,就是要把握大势、顺应趋势,持续加大质量创新力度,解决产业链难点痛点堵点,提升产业链质量管理水平,助力打造鹤壁市电子电器产业‘第一链’,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更好发展。”市市场监管局总检验师李俊峰给出了答案,今年该局选择将生物制造产业和信创产业链作为年度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对象,今后会逐年覆盖全产业链。

  为高效推进实施,市市场监管局组建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工作专班,去年先后召开部署会、培训会等各类会议12次,邀请质量赋能机构专家、链主企业质量专家、中检集团等质量技术专家为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形成高效推进工作的浓厚氛围。

  质量提升离不开硬支撑。市市场监管局打出政策组合拳:设置考核指挥棒,将质量联动成效纳入市县绩效考核,权重连年提高;资金强激励,设立全省首个1500万元质量提升专项资金,对建成国家级平台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的单位给予百万元重奖;服务再升级,市财政兑现奖补资金309万元,县区配套277万元专项用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链主做“领舞”:一张图谱带活整条产业链

  在天海集团,一份特殊的质量图谱正引发产业链变革,并成为上下游配套企业的操作指南。这正是鹤壁市推行“链主带动”质量提升模式带来的新气象。

  “大企业生病、小企业吃药”曾是质量提升的痛点。鹤壁市创新思路,让各级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担任链主,将政府质量奖质量管理典型经验积淀为产业链公共资源,结合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品名录,梳理主导产品工艺流程,识别产品质量控制关键点及控制方法,找准质量问题难点、卡点,带头绘制重点产品质量图谱。

  作为河南省省长质量奖企业、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天海集团担任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质量提升链主,通过解析线束、连接器等16类关键件的129道工序,精准识别质量控制核心节点和控制要点,建立起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管控网。

  “我们结合行业质量管理趋势分析和内部质量管控的经验,建立了覆盖主要产品的质量图谱。质量图谱涵盖了天海80%以上的关键工艺环节,通过过程方法和风险思维,我们识别了各工序的关键控制点,并应用于关键产品的质量策划和过程控制中。”天海集团质量部经理朱朝飞介绍,质量图谱的建立,为检验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标准不统一曾是产业链协同的“绊脚石”。鹤壁市鼓励链主企业将企业标准升级为行业共识。天海集团的技术专家们带着实战经验走进标准制定会场,参与制定44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26项,以标准化成果进一步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2024年9月20日,在鹤壁市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班上,天海集团首席质量官将天海“一核三向五提升”质量管理模式的典型经验分享至产业链成员企业,促进产业链关联企业的质量提升。

  鹤壁市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作用,通过行业论坛、供应商大会和供应商辅导等形式,将链主企业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推广至供应商,推动全链条质量协同升级。

  专家组“门诊”:第三方机构“把脉开方”破解行业质量顽疾

  “应该从人机料法环测各方面查找原因分析!”去年9月,在恒通电器生产车间,为提升鹤壁市这家企业生产的高压连接器合格率,河南创新方略认证服务有限公司专家团队开出“处方”。通过引入工装防错装置等措施,过去高压连接器不良率达805PPM(PPM是衡量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的统计标准,代表每一百万个产品中的不良品数量),现在降到261PPM,一次校验合格率突破99.9%,年节约品质成本16.6万元。

  这支由第三方服务机构专家、行业权威组成的“质量医生”队伍,已成为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提升的“最强外脑”。

  针对企业“看病难”,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推出“质量问诊”机制,优选第三方服务机构作为质量赋能机构,邀请行业知名质量专家参与质量提升行动,通过大数据分析53次“体检”结果,为每条产业链量身定制“病历本”——质量问题清单和质量图谱。

  同样迎来蜕变的还有鹤壁海镁科技有限公司。“不比不知道,对照相关标准锁定了工艺缺陷。”质量问诊专家刘琴华说,通过多轮标准比对,不仅帮企业找到差距,也让企业学会了“抄优等生作业”:通过建设恒温系统、联动上游优化工装设计,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前端盖合格率从91%提升至96.09%,订单交付效率显著提升。“客户投诉少了,口碑更好了。”企业相关负责人欣慰地说。

  面对行业共性难题,鹤壁市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由质量赋能机构联合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选定质量攻关项目,制定质量攻关项目方案,突破了一批质量技术瓶颈:天海集团的热缩管密封不良率从54.8%降至0.426%,东科讯德公司的多态开关年索赔金额从33万元减至16万元,针对德芬根切割工序开口不良问题,运用鱼骨图分析法精准锁定成卷管子弯曲等症结,通过改进工装实现不良投诉归零……

  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攻坚”,专业机构的赋能让质量提升有了“倍增器”。政府搭台、机构出力、企业唱戏,产业链升级跑出“加速度”。

  平台搭“快车”:从“跑断腿”到“家门口”的服务升级

  “过去检定压力表要跑几十公里,现在家门口就能搞定!”近日,在鹤山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鹤壁市赛科化工有限公司工程设备科副科长周光坤拿到检定过的压力表笑着说。这家身为2,2-联吡啶、2甲基吡啶产品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的精细化工企业,如今再也不用为1000多块压力表的“体检”问题发愁了。

  鹤山区是鹤壁市化工新材料和煤炭物流集聚区,仅园区企业使用的压力表就有7000块。以往企业送检要往返市区,耗时近月。“运输途中还容易损坏,影响生产安全。”周光坤说。

  变化始于2022年4月。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建成后,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技术骨干驻点服务,压力表实现“即到即检”。特种设备审批也由“跑市里”变为“在区办”。服务站运行三年来,已服务企业50余家,免费检定计量器具3万余件,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873份,帮企业制定行业标准8项,帮2家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在服务线下企业的同时,市市场监管局还打造“质汇通”2.0网络平台,汇聚87家服务机构和102家企业,共享检测设备价值超2000万元。通过这个“质量淘宝”,企业可随时获取标准制定、体系认证等专业服务。“鼠标一点,专家上门”已成为不少企业的共识。目前平台已助力企业建立计量标准94项,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5亿元。

  质量提升,关键在人。鹤壁市在重点产业链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已开展专题培训357人次,目前34名“质量管家”持证上岗。依托平台培育四级质量奖企业80家。

  “从‘跑断腿’到‘家门口’,从‘单打独斗’到‘资源共享’,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服务升级。”李俊峰表示,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先后绘制产业链质量图谱13张,生成“一企一策”提升方案112份,解决技术难题162个,实施质量攻关项目89个,惠及企业600余家,产生经济效益160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重点产业链提质增效升级。市市场监管局打造的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新模式还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安艳鸽 郭栩汝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