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首展海报。
7月11日至22日,“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将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为香港市民及海内外游客全方位展示甲骨文的魅力。
香港距离甲骨文出土地河南虽然遥远,但在甲骨文研究、展览、传播上却从未缺席。
6月29日,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甲骨学与汉字文明研究所所长门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香港中文大学收藏有71版甲骨,该校的甲骨文电子资料库在海内外都很有名气。香港还涌现出饶宗颐、李棪等著名甲骨学者。
据门艺介绍,香港中文大学对甲骨文字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研究,建设了大型甲骨文电子资料库。原来检索甲骨文资料要搬查笨重的《殷墟卜辞综类》《甲骨文合集释文》《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等大型工具书,香港中文大学的甲骨文电子资料库将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单化,使用者只需要在电子资料库中输入现代汉字,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甲骨文辞及其出现片号,极大方便了甲骨文研究者。
著名甲骨学者沈建华参与了香港中文大学甲骨文电子资料库的建设。2019年她到安阳参加“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详细介绍了文库的建设经过。1996年,由饶宗颐教授领衔,策划在香港建立甲骨文电子资料库,经过7年的努力,资料库得以建立。甲骨文电子资料库属于香港中文大学“汉达文库”的一部分,起初收录了7部大型甲骨文书籍,设立了字形总表,这个总表相当于一把打开甲骨文资料库门的钥匙。后来,甲骨文电子资料库增加至9部大型甲骨文书籍,输入甲骨总计67683片。
沈建华说,网络检索甲骨文字的便捷方法,受到初入门的海内外甲骨学者尤其是书法爱好者的欢迎,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和应用。
观众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石晓霆 摄
谈起香港的甲骨学研究,绕不开著名学者饶宗颐。
饶宗颐是国际汉学界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上的成就与贡献是多方面的。他1959年出版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以贞人(卜官)为纲、以卜事为纬,对全部甲骨刻辞重新校勘,为学术界提供了更为科学准确的资料,在甲骨文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著的与甲骨文有关的著作还有《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海外甲骨录遗》,以及结合典籍和金文研究殷商社会和礼制的《殷代日至考》《龟卜象数论》等。1962年,因在甲骨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法国法兰西文学院授予他“儒莲奖”。
饶宗颐先生为了甲骨文研究的便利,早年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晚年又主持编撰了《甲骨文通检》。该书是一部大型的甲骨文分类索引,他于每分册均撰有长篇“前言”,阐述与各分册相关的甲骨学问题,每类几乎都有新的发现和研究心得。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认为,综合来看,在甲骨学研究方面,饶宗颐的贡献足以与甲骨学研究的四位大师即所谓“甲骨四堂”相并列,而成为甲骨学研究史上的“第五堂”。
2024年4月3日,“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开展,展出青铜器、玉器、陶器及卜骨等精美文物。
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主任石晓霆介绍,这个展览布置了一个甲骨展柜,旁边还配有“甲骨文与现今文字对照表”展板,介绍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异同,挑选的是“夏”“商”“周”“爵”“尊”“鼎”等汉字。策展团队借助多媒体手段设计了丰富有趣的互动装置,其中有一个观众可以参与的占卜仪式游戏。
2025年5月18日,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项名单揭晓,“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出境展)。
作为“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的重要活动之一,一场“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又将为香港市民及海内外游客全方位展示甲骨文的魅力。
展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协办。
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将以历史与现实交织、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姿态在香江之畔再次焕新登场。(记者 张体义)
责任编辑:路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