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丨 加快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洛阳阔步向前!
文章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7月8日 16:21

 当洛水的晨雾轻抚过应天门的飞檐,当汉服的裙裾扫过洛邑古城的青石板,这座承载着十三朝文明印记的古都,正以 “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 的全新理念,在加快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的浪潮中书写着震撼人心的新篇章。

  中共洛阳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主打古都文化品牌,突出“盛世隋唐”IP,加快建设“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聚焦情绪消费、体验消费、夜间消费等文旅消费新取向,做大以演艺经济、体验经济、街区经济、博物馆经济为重点的新文旅产业,做大做强城市旅游,打造全域旅游城市,真正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当前,洛阳正着力打造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洛南里坊区和老城古城片区为核心,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片区为支撑的“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不断深化文旅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新业态,持续丰富消费场景,加快重现古都格局,把洛阳打造成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旅游目的地。

  打造火爆出圈的“汉服打卡地”

  傍晚时分,漫步洛邑古城,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游人比肩接踵,“一步一景”让这里成为天然的摄影棚。在这里拍照的游人不再单纯满足于拍照打卡,“服装+造型+拍摄+修图”的一条龙服务已经成为他们的最优选择。

  今年洛邑古城的天女散花表演,不仅燃爆全网,更是火遍全国,成为现象级的文旅热点,有网友点赞“洛阳这个表演真心美到骨子里了”,有网友感叹“我梦中的仙子就是这样的”,有网友直呼“简直封神了”。

  一个占地160余亩的景区,一年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景区周边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1000余家汉服体验店……洛邑古城“爆火”背后,是当地践行文旅发展新思路的成果,也是古都洛阳与青年一代的“双向奔赴”。当洛邑古城成“汉服必打卡地”,景区“三步一个公主、五步一个贵妃”,传统之美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大大增强了文化自信。

  恢复古都历史中轴 叫响“盛世隋唐”品牌

  应天门前的武皇登基大典气势恢宏,明堂天堂内的霓裳羽衣舞翩若惊鸿……走进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一系列沉浸式文旅新场景、新业态让遗址区变身“全天候剧场”。

  隋唐洛阳城是洛阳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文旅品牌。近年来,我市以建设3.0版的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为抓手,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新形态,高质量推动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接续推进天街遗址保护展示贯通提升工程和新天津桥、宫城北区轴线等保护工程,同步实施周公庙片区、唐宫市场改造和滨河南路下穿天街等文旅交通配套项目,更好保持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连贯性、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功能业态的延续性,加快恢复古都历史中轴线恢弘气象,着力叫响“盛世隋唐”品牌,打造“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核心区。

  推动“文博”与“文旅”深度融合

  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到洛阳博物馆“河洛之光”,再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最早的中国”……博物馆里,新潮的展览吸引年轻人踊跃打卡,馆方将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宝贵财富,用鲜活的方式展示给游客。

  新文旅时代,城市成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作为文化地标与城市名片,珍宝荟萃的博物馆、承载文明的古遗址,正源源不断为城市旅游注入新活力、新动能。当“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风尚,洛阳更是秉承“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馆”的理念,打破博物馆“围墙”,推动“文博”与“文旅”深度融合,让文博资源触手可及、文化空间俯拾皆是,让城市成为最大的展陈空间,开创“馆城相拥、向古而新”的文化传承新气象。

  聚焦体验消费、夜间消费 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巍峨城墙蜿蜒天际,垛口旌旗猎猎作响。踏入城门,市井喧嚣扑面而来:商贩的吆喝、马蹄的脆响、孩童的欢笑交织成一首美妙的乐曲……对北京游客张灵灵来说,这并非真实的盛唐街景,而是河南洛阳龙门古街《风起洛阳》沉浸式全感VR带来的震撼体验。

  今年以来,龙门石窟片区依托龙门石窟文旅流量,开展古风舞蹈、琴艺表演等沉浸式演艺,提升古街灯光景观氛围,扩大“无上龙门”“鲤跃龙门”影响力,旨在打造“景区+古街”夜间商文旅消费新业态。

  龙门石窟窟龛2345个、各类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一窟一世界,一石一乾坤。它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这些年,龙门石窟秉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文旅理念,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如今,石窟文化不仅“活”在当下,更通过文旅融合的桥梁,走进市井烟火、融入当代生活、奔向“诗和远方”。

  迈向国际文旅目的地

  洛阳正加快推进白马寺片区项目建设,统筹实施释源广场改造提升、博物馆建设、交通路网提升等工程,合理布局文旅服务设施,通过更加灵动、更具意境的肌理空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目的地。白马寺片区是市委市政府打造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的重要板块,对于推动新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洛阳城市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始建于东汉年间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官办寺院,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总面积6万平方米左右,于1979年对外开放。寺内现存建筑为元、明、清时所留,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传统。寺内保存历代碑刻40余方,是研究白马寺历史沿革和碑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作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洛阳“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白马寺,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文旅融合的舞台。行走寺间,游客熙熙攘攘,止语茶舍场景吸睛,齐云塔前打卡不断……历史文化在这里不再是沉默的文物,而是可触摸、可打卡、可传播的盛宴。

  植入年轻化消费业态 打造特色街区

  目前,针对关林片区改造提升工作,洛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城市更新的新趋势、新理念、新取向、新方式,深入挖掘关林景区和关公文化价值。同时,进一步深化街区肌理尺度、建筑整体风貌研究,营造特色场景、优化动线设计、植入年轻化消费业态,把关林片区打造成充满烟火气、市井味的特色街区。

  洛阳关林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唯一一处林、庙合祀关公的古代经典建筑群,迄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关公信俗”作为关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林现存建筑主要有千秋鉴楼、大门、仪门、拜殿(启圣殿)、正殿(平安殿)、财神殿、春秋殿、牌坊、墓冢、后门等,成南北中轴线布局,高低错落;钟鼓楼、娘娘殿、五虎殿、东西廊房等建筑则沿此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

  文旅文创融合,产业出新出彩。洛阳将全面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丰富沉浸式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壮大新文旅产业集群,更好地把厚重文化底蕴与现代消费需求相结合,把传统元素与时代气息有机融合,加快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

责任编辑:郭栩汝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