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丨 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7月16日 09:11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全面部署。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邀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建涛,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孙德中一起,围绕全会确定的“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工作进行交流。

  孙德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近期我们在濮阳市调研看到,当地凭借传统石化工业优势,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还建成了河南最完整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放眼全省产业发展,濮阳的做法和成果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对标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的任务,河南如何布局制造业新质生产力?

  李建涛:近年来,濮阳依托当地特有的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逐步培育形成了生物降解材料、聚碳新材料、绿色涂料、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等特色产业,在新材料产业高地建设上加速起势,成效突出。濮阳的做法告诉我们,新质生产力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从实体产业中生长出的创新根系;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濮阳立足资源禀赋、破解转型困局,将传统产业裂变新质生产力的成功实践,为我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在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任务时强调,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大文章,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攻坚任务和系统工程,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加快构建特色和优势更加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孙德中: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经历深刻调整,我们要主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制造强省,我们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将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李建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制造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技术路线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对河南来说,建设制造业强省,基础和前提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聚焦“两高四着力”,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全面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是实施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行动。对尚未实施数字化改造的企业,“一企一策”制定转型方案,聚焦研发、生产、销售等全流程,部署标准化、可推广的智能应用场景;对已实现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的企业,推动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编制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一图四清单”,推动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实现“链式转型”;抢抓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机遇,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工业大模型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软硬件适配中心,全面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聚焦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食品、煤炭等11个传统产业,分行业实施提质升级,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传统制造业深耕细分领域,孵化新技术、开拓新赛道、培育新产业。推动郑州、洛阳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建设,组织开展省级试点县建设。推动企业发展“制造+服务”“产品+服务”的服务型制造,开放创新研发、检验检测等平台,完善共享服务生态,赋能上下游企业服务化转型。

  三是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超硬材料、现代农机装备两个国家级集群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以科技、人才、金融赋能为着力点,大力支持新型电力装备、现代食品、智能终端等领域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筛选基础好、潜力大、成长性强的细分领域,开展省级集群认定工作,为争创国家级集群奠定良好基础。

  四是实施开发区能级提升行动。以园聚链,积极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机构,构建主导产业明确、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引导开发区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围绕全省链群体系选准产业、细分赛道,优化产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避免“内卷式”竞争。提高开发区管理服务效能,优化开发区运营模式,提升产品认证、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综合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功能完备、协同有力的产业配套体系。

  五是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做强做优龙头企业,提升企业整合配置资源能力,打造一批国家级链主企业、领航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创新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强标准、品牌建设。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分级培育库,引导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形成“独门绝技”,提高细分领域的掌控力和话语权。(记者 陈辉 整理)

责任编辑:王苑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