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了不起的洛阳城丨洛阳石窟 不只龙门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7月23日 11:34

编者按

  《史记》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洛阳城所处的黄河与洛河夹围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翻开卷帙浩繁的中国史籍,上下五千年风云际会,河洛文化闪耀其间。

  在恢宏的河洛文化中,石窟艺术是不容忽视的篇章。世人皆知洛阳龙门石窟,但当我们以龙门石窟为圆心,以约5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在这个圆形里就会发现许多冷门石窟星罗棋布。

  这些“卫星石窟”沿河道、官道分布,虽规模较小,但艺术风格与龙门石窟一脉相承,共同构建了中原佛教石窟艺术的完整谱系,也是河洛文化向心力的集中体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洛阳的这些“石窟宝藏”。

7月18日,游客在夜色中游览龙门石窟,感受精美绝伦的石刻艺术,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伊河潺潺,两岸崖壁镌刻着千年信仰与艺术。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龙门石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殷殷嘱托,为洛阳这座“五都荟洛”古都注入守护文明根脉的磅礴力量。

  龙门石窟,无疑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这座始凿于北魏、历经400余年营造的世界文化遗产,以2345个窟龛、11万尊造像冠绝天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

  其中,盛唐杰作卢舍那大佛,形态雍容面目含笑,背光处飞天伎乐翩跹,尽显“日月当空”的盛唐气象;宾阳中洞内“褒衣博带”的汉风服饰,伎乐飞天手持阮咸、笙等乐器,见证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变化。

  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伊河河道惊现唐代圆雕菩萨残像,莲座榫卯犹存,或为唐代奉先寺毁于洪水的遗珍,为研究再添实物资料。今日的龙门,让千年造像“活”在掌心,古老艺术与现代科技碰撞出崭新火花。

  其实,洛阳的石窟版图远不止于此。沿伊河溯源而上,冷门石窟如散落明珠,勾勒出更辽阔的文化图景。

  伊川吕寨石窟,开凿时间早于龙门卢舍那大佛200余年,主窟内释迦牟尼结印端坐,文殊普贤侍立两侧,衣褶如流水拂过北魏的风霜。可惜由于历史原因佛首尽失,唯存30余尊小像静诉沧桑。

  孟津万佛山石窟以“礼佛图”闻名——六窟中四窟留存完整礼佛浮雕,鲜卑贵族衣袂逶迤,堪称北魏政治与信仰交融的见证。

  宜阳虎头寺石窟,790尊造像密布弧形山壁,风华尽显于泉水叮咚与绿植葱茏间。

  而迁建重生的石窟,书写着“文明永续”的当代篇章。

  新安西沃石窟,作为黄河中下游岸边唯一北魏石窟,因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被科学切割搬迁至千唐志斋博物馆,从此悬崖佛影化身博物馆中的永恒;孟津谢家庄石窟同样因水利工程迁入黄河公园,北魏迁洛初期的雕刻之痕在闹市中续写沉默诗行。而嵩县铺沟石窟的砂岩龛像在风雨中斑驳,混凝土封闭的抢救与裸露壁面的风化,恰是保护与时间较量的真实注脚。

  从皇家恢宏的龙门到乡野隐逸的小窟,洛阳石窟群恰似一部石刻的“文明基因库”。万佛山石窟藻井太极图,映射清末道佛交融的信仰图景;水泉石窟唐代小龛与北魏碑刻层叠,雕刻技法从肃穆转向丰润,俨然一部立体艺术编年史。

  当汉服少女笑靥映亮卢舍那的暮色,当冷门石窟成为研学热土,洛阳的“石窟宝藏”已然超越古迹本身,化作流动的文明长河,泽惠后人,滋养未来。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刻精美的天王像与力士像。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大规模断续营造400余年,现存编号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余块、佛塔近80座。

  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在2000年11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是我省首项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谢家庄石窟

  谢家庄石窟位于洛阳市孟津区黄河大道黄河公园内西北角,201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原位于煤窑乡谢家庄村东南百余米的一条山涧溪流东岸峭壁下,因该村属于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后整体迁于黄河路黄河公园内。谢家庄石窟为北魏迁洛初期作品,距今1500余年,是孟津区唯一北魏小型摩崖造像石窟,对研究北魏摩崖造像艺术的发展演变,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谢家庄石窟北壁主像。

  虎头寺石窟

  虎头寺石窟也称虎头寺,位于宜阳县锦屏镇苗村南200米处,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虎头寺石窟因建在山势状如虎头的山上而得名,是一所依山开凿的石窟造像佛寺,在寺内依后山石壁开凿有石窟造像。虎头寺石窟从东北渐向西南,弧形分布,总计有大小佛像790余尊,为现存保护较好的北魏石窟之一。

虎头寺石窟4号龛。

  西沃石窟

  西沃石窟位于千唐志斋博物馆院内,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凿建于北魏末年,原址位于新安县北冶镇西沃村东黄河南岸的悬崖峭壁之上,是黄河中下游岸边唯一北魏石窟,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西沃石窟是1975年开山修路时发现的,因这里处于小浪底水库水位淹没区,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后将石窟分割七块整体搬迁到千唐志斋博物馆,并进行了细致的复原组合。石窟原本分为东、西两区,相隔15米左右,搬迁后合为一个紧凑的整体。

西沃石窟三世佛窟。

  万佛山石窟

  万佛山石窟位于洛阳市孟津区柴河村北部山岭上,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山石窟约开凿于北魏时期,该石窟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复、扩建。现存的万佛山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上寺院建在半山腰,下寺院在山崖下,现有窟龛6个,造像200余尊。万佛山石窟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多地保留了大同云冈石窟的风貌,以三世佛窟为主是该窟群的特点。

万佛山石窟藻井太极图。

  万佛山石窟是洛阳地区一处重要的汉化鲜卑洞窟,在6个窟中有4个窟内保存有场面完整的礼佛图行列浮雕,礼佛图之多、浮雕画面之广,在我国诸多石窟中较为少见,对研究我国石窟开凿历史、佛教文化和民俗信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略呈长方形,有大佛两尊,南北排列。其余佛龛主要集中在窟口南北两壁。窟内南北二角道、北壁下层、南壁及东壁处、窟门北侧有北魏小龛4个、唐代小龛1个。窟门南侧上方有开窟时镌刻的摩崖碑刻一通。水泉石窟在雕选风格上多种多样,造像内容丰富,雕刻细腻,富于变化,严谨肃穆,是研究我国佛教史、雕刻史、绘画史的珍贵资料。

7月16日,来自安徽的游客在水泉石窟内参观。

  铺沟石窟

  铺沟石窟位于嵩县田湖镇铺沟村,紧靠老洛栾公路,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刻凿在灰色粗砂岩小山包的岩壁上,石窟共6处。西侧一窟稍大,平面近方形,高、宽、深各约3米。另五窟坐在一个小山包上,五窟造像基本相似,正壁皆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本尊有火焰纹背光,阴线刻飞天及伎乐,窟顶部雕莲花藻井,东西两壁刻有维摩变及佛传故事等,具有北朝晚期造像风格。

铺沟石窟刻凿在灰色粗砂岩的岩壁上。

  吕寨石窟

  吕寨石窟位于伊川县酒后镇吕寨村北半山坡,2007年被公布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东北距北魏洛阳城约50公里,西临伊水,坐东向西。石窟开凿在距地面50米高的崖壁上,分北、中、南三窟。北窟内刻一佛、二菩萨,周围刻有24尊小佛像,佛像造型精致,雕刻艺术高超,具有典型的北魏造像风格;中窟内有三佛造像,周围刻有多尊小佛像;南窟内没有造像,或为禅修用途。

吕寨石窟开凿在伊河岸边距地面50米高的崖壁上。

  吕寨石窟是伊河岸边一座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小型石窟寺,对于研究北魏至唐代的佛教文化传播、石窟艺术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它与龙门石窟同属伊河流域的石窟文化体系,反映了当时该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和石窟艺术风格的演变,为研究河洛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记者 陈学桦 肖遥 王雪娜/文 记者 王铮/图 部分资料由洛阳市文物局整理提供)

责任编辑:秦臻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