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系统部署,提出要抓好民生实事。本期“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大家谈”,邀请漯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王继周,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李铮一起,围绕“用心用情做好养老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李铮:我国约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做饭难、吃饭难是很多老人,尤其是空巢、独居、高龄等老年人群体每日面临的烦心事。在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方面,漯河市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王继周:截至2024年年底,漯河市常住人口234.3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56.8万人,占比达24.24%,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日趋明显。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成为检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参考标准。
在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一是完善服务供给网络体系,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整合优质社会餐饮服务资源,鼓励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行“餐饮企业+社区食堂”模式;探索中央厨房多点配送和灵活就餐模式,依托就近助餐点位实现“一站式”助餐、配餐、送餐服务。二是提升智能服务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分析助餐服务需求、消费能力和饮食习惯,由中央厨房统筹制定合理食谱并定期更新;以数据为支撑实现老年人就餐的差异化补贴,精准识别并加大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补贴力度。三是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老年食堂场地免费使用,个别社区食堂还能享受水电免费、厨房设施免费维修,形成相对低价优势,吸引更多就餐客流量。
目前,漯河市共建有197个老年助餐场所,其中老年食堂60个、老年助餐点104个、老年餐桌33个,为74个养老机构配备适老化餐桌782套、保温送餐车17辆等共计29个品类、5557件,且多数服务场所实现了“9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80岁以上老人6折就餐,70岁以上老人7折就餐,60岁以上老人8折就餐”,受到了就餐老人和社会大众的好评。
李铮:大多数农村老人希望在熟悉的乡土安享晚年,而随着年轻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化等情况越来越普遍,居家养老面临着很多困难,普惠、专业的养老机构成为重要的补充。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漯河市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继周:针对以往乡镇敬老院“小、散、弱”以及管理缺失、功能定位不清等问题,漯河市积极推进转型,打好体制机制改革、资源优化整合、发展模式创新一系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聚焦“建得好”,实现连锁化运营。高位推动,组建市县级工作专班,建立分包联系、定期调度、清单管理机制,并发挥老龄委议事协调机制作用,由民政部门牵头,发改、财政、住建等多部门配合协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高效谋划,致力将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具备集中供养、行业指导、信息服务、技能培训等功能的综合养老枢纽平台;高质落实,发挥政策资金“乘数效应”,建立奖补机制,对高质量完成转型任务的乡镇敬老院每家给予奖补资金20万元,并鼓励各县区通过慈善捐赠、社会引入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
二是聚焦“管得好”,打造标准化管理。推广县域养老机构管理制度、服务标准、院民服装、食材配送“四统一”模式,实行县级统管资产、专业机构运营维护、乡镇政府监督保障,确保层级责权规范明晰;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公建国营等模式,如舞阳县引入2家专业机构实现整县乡镇敬老院“全转型、全开放、全专业运营”,召陵区依托市康养投公司对辖区4个乡镇敬老院“打包式”升级运营。民政与发改等部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明确收住社会老人床位、护理等收费标准,为拓展社会收住服务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聚焦“用得好”,提供专业化服务。倡导政企合作共赢,如召陵区由市康养投公司作为承接主体,通过“一院一策”优化服务功能,在连锁协同、风险防控、品质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放大“漯颐养”品牌效应。多元拓展融合,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满足政府兜底保障职能的同时,为中低收入家庭的高龄、独居和失能老人提供普惠性机构养老服务,全面拓展社会代养、日间照料、居家社区支持等服务,实现“1+N”最大化。优化考评激励,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参加集训轮训,专业养老服务公司进驻后按照标准比例配备持证护理人员,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让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成为老人愿意来、主动来的温馨家园。
目前,漯河市已有33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占全市乡镇敬老院总数的66%,收住社会老年人近400名。争取到2029年年底,漯河全市符合条件的乡镇敬老院全部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且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为缩小城乡养老服务差距、实现养老服务均衡发展贡献更多漯河力量。(记者 李宗宽 赵大明 整理)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