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
鉴古而知今,临黄河而知中国。
摊开地图,黄河如巨龙蜿蜒盘旋,上游起雪山草原,中游穿千沟万壑,下游过沃野田畴。这条百转千回的母亲河看中原形胜,便把“几”字的最后一弯,落笔于此。
这里是黄河中下游流经的重要地区,也是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部位。因此,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治理,要在河南。
该如何治?习近平总书记定下调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河南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俯瞰全长711公里的黄河河南段两岸,答案逐渐清晰。
三门峡黄河沿岸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一捧沙看治河之道——
大禹治水,“疏九河,瀹济漯”,胼手胝足,“三过家门不入”,此乃人力驯服洪荒的史诗。而今千年流转,治水智慧早已告别肉身搏浪。在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管中心,工作人员点击鼠标,洪峰踪迹、旱情深浅、水沙脉动尽显在屏——昔日“足不出户”之叹,已成云端治河之实。
2024年6月,数字孪生三门峡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完工,潼关至三门峡库区的L2级数据底板、枢纽工程的L3级BIM模型相继建成,大坝安全分析预警模型、蓄水淹没模型等投入运行。今年汛期,三门峡水库现代化管理矩阵平台正式运行,海量数据一屏尽显。
走进水库研究中心,一场虚拟的调水调沙试验正在进行。屏幕上,黄色的“泥沙流”从潼关顺流而下,整个河道中不同河段的流速、水深、含沙量实时在屏幕上显示。通过二维泥沙动力学模型的预演,不同流量下的排沙效果一目了然。
“过去制定调水调沙方案,靠的是经验,现在有了数字孪生系统,方案预演成本大幅降低,科学性显著提升。”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网信中心主任刘谋说,“更厉害的是,系统能根据实时数据生成预案,比如当前水情下,建议开启哪几个底孔排沙,流量控制在多少……数字孪生系统让我们的决策效率提升了80%以上。”
如果说水沙关系调节是黄河安澜的“牛鼻子”,那防洪工程就是黄河安澜的第一道防线。
2021年9月,黄河中下游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河南境内几个水库基本上都用到了极限。
“一厘米一厘米地抠水位下泄,干支流多水库联合调度削峰,洪水最终顺利过境。”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局工作人员说,河南境内黄河干流有三门峡、小浪底两大水利枢纽,支流有陆浑、故县、河口村等水库,还有北金堤蓄滞洪区,以干支流水库、千里标准化堤防、河道整治、分滞洪工程为主体的“上排下拦、两岸分滞”防洪工程体系,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千年一遇。
如今,安澜的黄河岸边,已从决口之地成为发展高地,处处涌动绿色发展的最强音。
一滴水看生态攻坚——
7月30日,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临河广场游人如织,凭栏远眺,但见天高水阔,草木葳蕤。很难想象,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涌之势,也曾经历断流之痛:1972年至1996年的20多年间,黄河竟有19年出现断流,平均每4年3次。
水是生态之基,如今黄河已连续20余年不断流。
要有水,还要有好水。7月10日,一个振奋的消息传来:黄河干流水质稳中向好,山东省向河南省兑现2024年度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6207万元。“鲁豫对赌”4年多来,山东已累计向河南兑现生态补偿金2.5亿元。
赢的是“赌局”,更是发展潜力。
黄河新安段美景如画。新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9年以来,河南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契机,实施“一河一策”整治,对入河排污口、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乡污水等开展综合治理,累计整治黄河“四乱”问题1.4万个,在流域内率先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印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今年4月发布《河南省“净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
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大鸨等18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成为常客,流域生态环境稳定改善。
一座城看辩证发展——
“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道尽黄河之雄阔。新时代新征程上,黄河之美仍在延续。
仲夏时节,循沿黄公路驱车进入新安县,青山叠嶂,绵延不绝,160公里生态廊道如翡翠项链,串起万山湖的碧波,黑鹳、林麝、白鹳等珍稀动物时而闪现。
沿黄城市如何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七岭二山一分川”、靠“煤电铝”起家的新安县给出的答案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这几天,石井镇的2000亩杏李林正值丰收。介庄村村民张红娟在自家果园里采摘杏李,脸上漾着笑意:“我们种的这个品种叫‘恐龙蛋’,去年两亩地收入近6万元,今年也是好收成!”
石井镇海拔高、土壤疏松、光照好,小浪底库区蓄水后,在此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为杏李种植提供了绝佳条件。今年以来,石井镇又扩大种植规模,全镇杏李种植面积达5000亩。
新安的“甜蜜”故事,早已不止于杏李一季的绚烂。一二月的草莓,三四月的樱桃,五六月的鲜桃,七八月的葡萄……一条四季有果的产业链沿黄河铺展。
如今,新安县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27万亩,特色水果年产值突破10亿元。打造“山水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2024年新安县接待游客1328.3万人次,同比增长24%。
“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新安才能突破重围、破茧成蝶。”新安县委书记王智说。
在新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新强联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用20年完成“龙门一跃”,成功登陆深交所。该公司行政总监姚虎说:“在国内风电轴承细分领域,新强联的市场份额位居前列,而盾构机主轴轴承更是让中铁装备的‘地下蛟龙’彻底摆脱了进口依赖。”
不远处的铝钛新材料园区,另一场铝基材料革命正在上演。“连续三年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超细氢氧化铝,如今已进化成新能源电池的‘防火铠甲’。”洛阳中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裴广斌翻开产品图谱,银白色的铝元素衍生出200余种高端材料。
大保护是大发展的前提。只有生态环境改善了,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和造福人民才能有现实基础。如今,河南黄河流域已累计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高水平保护稳稳托起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在河南,“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已清晰可见。(记者 张学文 王小萍 陈学桦 赵一帆)
策划:河南日报社编委会
执行:屈芳 阙爱民 杜君 董娉 赵力文党文民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