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时的讲话
殷墟被列为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成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殷墟文化是河南肩负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202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彰显文化遗产新魅力,加快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
重要坐标: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殷墟以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早期辉煌,为我们追寻民族之根、精神之魂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关键坐标。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发掘、保护、传承、利用好殷墟遗产,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信史的关键坐标。殷墟结束了中国上古历史研究“疑古”的争论,确立了商代信史不可撼动的地位。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经考古与甲骨文双重印证的古都,殷墟宏大的宫殿遗址、规制森严的王陵区、精美绝伦的青铜礼器,以及16万余片刻辞甲骨,共同构建起鲜活翔实的商代社会图景。甲骨文体现的历史信息与《史记·殷本纪》等传世文献记载惊人吻合,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及其国家形态。殷墟的确凿史实向世界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性、连续性与真实性,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基石。
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殷墟蕴藏着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密码和精神标识。甲骨文以象形会意的智慧,奠定汉字“形声义”3000年传承根基,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坚韧的文化纽带。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殷墟青铜礼器饕餮纹彰显“敬天法祖”的哲学,墓葬等级孕育“礼乐文明”的雏形,农耕祭祀甲骨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成熟的文字体系、精深的铸造工艺、复杂的祭祀礼仪、完善的政治制度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核心特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和民族精神标识的雏形。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殷墟近百年的考古发掘,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知名考古学家,孕育了中国考古学精神,奠定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研究基础。1928年,以殷墟为中心的考古发掘,是中国现代考古学早期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考古活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小屯村等地进行的前后十五次科学发掘,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地层学、类型学。“后冈三叠层”初步确立了黄河流域史前文化序列,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殷墟蕴含巨大的考古潜力,是新时期深化文明探源、探索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主要阵地”和“科学殿堂”。
守护根脉:遗产保护的多维举措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河南重任在肩。近年来,安阳市通过出台政策法规、利用科技手段、动员公众参与等方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遗产保护模式,构建起殷墟大保护格局。
制度法规织密保护网络。殷墟不仅在中华文明史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重视殷墟遗址保护亦一以贯之。遗址保护,制度先行。近年来,安阳市先后出台《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文件,以立法形式明确殷墟的保护范围及文物、公安、环保等18个部门职责,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同时,推出“考古前置”改革,从源头遏制工程建设对文物的破坏。实施四级网格化管理体制,建立公安、协管、网格员等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安阳市还成立殷墟遗址保护管理工作指挥部,建立全市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断织牢织密殷墟安全防护网。
科学技术提升保护水平。在甲骨文保护方面,安阳师范学院建立起世界最大的甲骨文数据平台“殷契文渊”,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载文字的原始信息。在“殷契文渊”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甲骨文模型库,截至2023年已建立覆盖143万字的全球最大甲骨文单字量数据库。在甲骨文修复方面,郑州大学研发的“AI+X射线荧光光谱”复合检测系统,有效提升甲骨文修复的准确率,还避免了传统修复对文物本体的损伤。在遗址保护方面,利用殷墟遗址智慧技术安全防范系统、智慧殷墟巡更系统、智能无人机安全巡查等手段,搭建起“高清、智能、立体”的“高空、空中、地面”三层防护网,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预防”的跨越。
全民参与营造保护氛围。殷墟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人民的文化遗产。公众的广泛参与为遗产保护营造良好氛围。一是政府协同合作谋创新。安阳市在保护殷墟的实践中探索出“行政+司法”联动协作新路子,建立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地,通过巡回审判、联合宣传等方式,形成“震慑+引导”的效果。二是校企联合攻关谱新篇。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推出“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计划,实现甲骨文在数字空间的高保真还原和保护。三是居民踊跃参与促保护。民众加入殷墟文物保护志愿者行列,定期开展遗址巡查和普法宣传活动,遗产地居民也参与殷墟的环境整治、宣传讲解等工作。
活化创新: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殷墟既注重学术的研究阐释,又创新遗产的展陈方式,并深化文旅融合实践,让3000年前的商代文明“活起来”“火起来”,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研究阐释筑牢理论根基。一是强化考古发掘。以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引领,开展持续性考古发掘工作,考古成果多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还刊发、出版了系列发掘简报和发掘报告。二是着力专题研究。相关考古研究机构以重大课题、专项研究和学术论坛为支撑,不仅在道路、手工业、家族墓地及甲骨文释读等领域不断出现新成果,而且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专业人才。三是注重理论阐释。组织专家学者,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入手,系统研究殷商文明与周边文明的交往交流过程,阐释殷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
科技赋能创新传承方式。在考古发掘中,采用三维扫描、无人机航拍、高精度测绘等技术,对遗址进行全方位记录,建立精确的数字化档案;运用遥感探测辅助地下遗迹定位,减少传统勘探对文物的破坏。在实验室中,通过DNA检测、同位素分析等技术,研究殷墟人骨、动物骨骼,揭示商代人类的饮食、迁徙和社会结构;利用显微观察和成分分析研究青铜器、玉器的制作。在文物展示方面,使用VR、AR等现代前沿技术,复原商代历史场景,增强沉浸感,尤其是殷墟博物馆新馆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特设沉浸式数字展,赋予文物以新的时代表达方式。
创意驱动深化文旅融合。一是坚持项目引领。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玩转汉字”等一系列重点项目,为殷墟文旅注入勃勃生机,使殷墟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二是实现跨界融合。殷墟景区通过支付宝小程序限量发售“亚长牛尊”“亚址方尊”“司母辛鼎”数字藏品共计3万套,上线即售罄;此外,景区还把特色元素与文字游戏、生活典故、卡通动漫等多个不同领域相结合。三是文化品牌持续提升。殷墟创新开发研学线路和课程,被成功列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甲骨文表情包、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引爆新的消费热点;“殷商文化旅游节”“甲骨文文化周”及特色主题游等活动。
破圈出彩:文明传播的多重叙事
殷墟作为中国连续发掘时间最长、清理遗迹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考古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社会价值,是中华文明发展和演进的重要见证,也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宣传和传播。
多模态发力构建传播矩阵。殷墟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根基,依托AI等技术,通过平面媒体、数字版画、视频动画等方式激活历史基因,构建传播矩阵,实现文化传播方式跨越式发展。河南日报倾力打造“了不起的甲骨文”文化IP,开设《诗话甲骨文》《甲骨文百人谈》等栏目,全方位、多角度解析甲骨文的历史脉络,引领受众感受甲骨文的历史回响。推出《对话“数智人”妇好》《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等数字作品,用“数智人”对话、动态叙事等手法激活殷墟生命力。借助直播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在“与辉同行”河南行专场和“考古河南”直播间,过亿观众“云”游殷墟景区和殷墟博物馆。
艺术化转译促进跨界联动。殷墟在文化传播上锐意创新,将甲骨文字融入现代设计美学,推动千年文化焕发新颜。安阳师范学院等单位将甲骨文字与音乐、舞蹈及形体运动相结合,创作《甲骨问寻》《甲骨之光》等歌舞作品,吸引受众参与其间,体验甲骨文化的无穷魅力。殷墟博物馆打造“礼文宫”“天邑商”等特色IP,推出甲骨文拉花咖啡、文创糕点等美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的《甲骨文·宇宙》《甲骨文·动物世界》等动画作品及艺术装置,开辟殷墟文化艺术转化推广新途径。
文明对话深化交流互鉴。殷墟以“文化出海”战略为引领,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深度对话。“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览,使殷墟甲骨文由静态文物转变为活态文化传播桥梁,深化港澳等地区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海内外群众“云监工”殷墟考古,殷墟传播的国际辐射潜力日渐凸显。殷墟博物馆赴西安、湖北、上海、法国等地参加“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高峰论坛”“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高品质的“汉字”海外巡展,向世界展示甲骨文流淌千年的智慧与魅力。
展望未来:永续发展的时代新篇
殷墟的永续发展,是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庄严承诺,更是向世界展示东方智慧的窗口。如何让这一古老遗产焕发恒久生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文化使命。
打造文化地标增强品牌影响力。一是加强殷墟保护和高能级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开展多学科考古发掘工作。建设国家级的甲骨文研究院,提升文物保护与研究水平,筑牢殷墟甲骨文作为中华文化新地标的根基。二是构建极具吸引力的地标空间。以殷墟博物馆和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吸引物,升级“甲骨占卜—青铜铸造—王城布局”的完整叙事链,使其成为极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三是推出标志性文化符号。设计具有冲击力的“大邑商”文化IP体系,涵盖青铜器纹饰、甲骨文等核心元素,应用于城市公共艺术、数字产品、特许商品开发。
改革体制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保护补偿机制。把殷墟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设立保护补偿金,对遗址区群众实行补贴,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居民、企事业单位外迁,切实解决现实矛盾。二是探索管理运营新模式。打破传统的保护管理运营体制,强化殷墟管委会的保护监管、学术研究、规划审批等核心职能,同时成立专业化的保护管理、研究与运营开发机构。三是构建多元资金保障体系。探索设立“殷墟永续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重大科研项目等。
深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传承。一是推动甲骨文资源库数字化建设。与全球180多家收藏甲骨文的机构合作,进行高精度三维扫描、人工智能缀合,以数字技术构建最权威的甲骨文资源库与研究平台。二是实现遗址智慧化管理。建立覆盖全区域的“殷墟智慧监测云平台”,集成环境传感、安防监控、游客流量监测等实时数据,利用AI算法进行风险预警与保护决策。三是搭建沉浸式传承空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殷墟、甲骨文数字街区、元宇宙剧场等数字空间,构建全景式的殷商文化传承高地。
创新文旅新业态强化产业支撑。一是开发殷商主题文化体验圈。在严格保护前提下,打造殷礼雅乐演艺、青铜工坊非遗体验、甲骨占卜文化研学等体验项目。策划“夜访殷墟”活动,延展文旅链。二是形成全链条文创产业。分领域重点突破,联合头部平台发行甲骨文动态数字藏品、殷商历史策略游戏、动画短片以及AR互动绘本等,形成高品质文创产业集群。三是发挥“文化+”联动效应。聚焦“文旅+百业”,丰富文旅消费新场景,支持区域制造、农业等产业融入殷墟符号,打造“殷墟文化+”特色商品体系。
加强文明互鉴提升国际传播力。一是打造国际化专业交流平台。持续办好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将其升级为探讨全球早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与保护经验的常设性高水平对话平台。二是建立全球分众化传播矩阵。制作多语种纪录片、短视频,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精准投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深度合作,将殷墟保护利用理念与实践作为范例推广。三是织密织牢国际交流网络。与知名博物馆联合策划大型展览,常态化开展“了不起的甲骨文”海外巡展。与知名世界遗产联袂推出“世界遗产联名款”产品。推广全球化文化品牌标识,提升国际知名度。
河南日报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策划:李立新杨晓东
执笔:李立新李龙师永伟李胜垒王笛陈亚楠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