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织造鲁山绸。 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供图
一部纺织面料史,也是一部创新史。
从历史上名满天下的鲁山绸,到现代尼龙产业的锦纶,记者近日在平顶山触摸古今两种面料,感受到五彩生活的魅力,更感受到创新创造的活力。
从《天工开物》到《老残游记》
7月底的鲁山,柞树成林,随风摇曳,走进鲁山县赵村柞蚕原种场,蚕茧在恒温恒湿的厂房内沉睡,待春季破茧成蝶。
络丝、牵经、刷浆、打纬……鲁山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织绸车间内,古法手工织机的机杼声不绝于耳,好似与旁边的现代织机在进行古今对话。
正在纺织的工人王晓艳,以前在丝织厂操作现代织机,现在又成为古法织绸的能手。从现代织机到古法织机,看似弃新,实是求新。这是因为当地正大力复兴鲁山绸,从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力,推出手工高端产品、促进文化+消费是重要一步。
“鲁山县柞蚕业历史悠久,始于夏、兴于唐,盛于明清,鲁山曾获得一体茧丝绸原产地保护国家认证、中国柞蚕之都、河南省丝绸文化之乡等称号。”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贺介绍。
历史上鲁山绸有20余道手工织造工序,成品绸缎轻盈柔软,光泽如珠似宝。鲁山绸色泽柔和、丝缕匀称、拉力强、伸度大、易染色,正是这份独特的魅力,使其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上惊艳世界,被誉为“仙女织”。
当地不断探索创新、改进工艺,让鲁山绸继续名满天下。对鲁山古代丝绸技术的探访,好似在读中原版的《天工开物》。
清代、民国时期,全县经营丝绸商行有200多家。妇孺会络经,满城梭子声,从养蚕缫丝到织绸炼染、自产自销,鲁山绸全产业链繁荣发展。
在清末小说《老残游记》中,就提到鲁山丝绸,“炕前挂了一个红紫鲁山绸的幔子”,可见鲁山绸在当时的知名度。
近年来,鲁山县依托丰富的柞坡资源,发展集育种、养殖、缫丝、丝绸、服装加工于一体的柞蚕养殖加工特色产业,是全国重要的一化柞蚕主产区,占全省产量的40%。鲁山县的“中原养蚕织绸技艺”2011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鲁山绸工艺繁杂,有数十道工序。 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供图
从一块煤到一根丝
走进河南神马锦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着眼前一根根洁白纤细的锦纶丝,难以想到它和煤炭有着紧密联系。
因煤而兴的平顶山,近年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从煤化工向尼龙化工延伸,让一块块煤变为一根根尼龙丝,尼龙新材料已经成为该市的主导产业。
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多年来平顶山凭借资源优势快速发展。但一“煤”独大,也让平顶山形成了偏短、偏粗、偏重的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资源型城市该如何发力?
平顶山打破路径依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尧山实验室是平顶山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关键支撑,服务河南以及平顶山新材料集群重点产业链等建设,围绕尼龙等特色研究方向攻关,一些科研成果已在平顶山落地。
平顶山学院副院长、尧山实验室副主任米立伟表示,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很多传统产业可以借助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改造、融合、延伸,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平顶山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政企联动,推动全市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三化一体”协同发展,向创新要动力,使一块煤、一粒盐蝶变为多种尼龙化工产品,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聚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目前,平顶山已经形成从上游的煤炭开采,到煤焦化工、尼龙原料,再到下游的尼龙聚合、改性、纺丝、织布、印染,以及聚氨酯、聚碳酸酯、工程塑料制品等全产业链条,打通了完整的碳基尼龙化工产业链。
按照中国尼龙城的发展规划,到2035年产值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竞争力最强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
从细节到性能
在商场触摸一件速干运动服时,你会留意面料成分吗?齐磊来到河南神马锦纶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后,对面料十分关注,已经成为朋友家人眼中的面料顾问。
工业尼龙造轮胎,民用尼龙织华服。在平顶山的尼龙产业体系中,已由过去工业尼龙向工业、民用双轮驱动发展,河南神马锦纶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河南神马锦纶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是民用锦纶丝,锦纶是尼龙中国化的叫法。凭借耐磨、透气排湿、亲肤舒爽的优越性能,锦纶成为高档舒适服装面料的代名词。
河南神马锦纶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成立,其锦纶项目实现了两个“零的突破”:平顶山第一次生产出民用锦纶丝,河南也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一块重约6公斤的丝饼,由一根丝卷绕而成,其长度达到270万米以上,其韧性、强度、均匀度等尽数达标。
锦纶面料的性能,和锦纶丝粗细度关系紧密。
“锦纶丝越细,制成的面料越顺滑、轻薄。”该公司研发负责人介绍。
记者在该公司看到了10余种型号的锦纶纱线。生产车间负责人指着其中“20D”锦纶纱线介绍,20D代表9000米长的一根丝只有20克重,数值越小,纱线越细,越能满足对轻盈、通透、亲肤等品质的高要求。目前该公司具备6D到100D纱线的生产能力。
锦纶面料的性能,也和锦纶丝造型关系紧密。
锦纶丝也是“凹造型”的高手,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菱形、中空等截面形状的锦纶丝,常规的圆形丝线被赋予了新的可能。
纤维横截面的形状对其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如棉花的空心截面能保暖、吸湿,蚕丝的三角截面光泽好、手感好,羊毛的弯钩截面弹性强。
为了改善提升锦纶丝的性能,神马锦纶科技开发出了特殊形状的喷丝组件,根据下游面料产品的需求,因衣制宜。
“用这些异形丝织出的面料,具有类似天然纤维的形态结构。手感更舒服,功能更强,透气性更好,非常适合做高端运动服、户外服装等。”该公司研发负责人说。
从单一到混合
一块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布料,摸起来既有柞蚕丝的蓬松感,又有桑蚕丝的柔软度,还具有远红外性能、抗菌性、阻燃性等功效。
这是平顶山鲁山仙女织工贸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团队合作,新开发的“柞蚕丝石墨烯纺织材料”,古老柞蚕丝与石墨烯实现牵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种纤维都有优缺点,从单一材料到混合材料,扬长避短、功能互补,是当今服装面料发展的新趋势。
如何生产出性能更强、更具差异化的新产品,河南神马锦纶科技有限公司也将目光落到鲁山柞蚕丝,思考将锦纶与柞蚕丝混纺的可能性。
平顶山市锦华新材料公司是当地尼龙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企业,主要从事化学纤维布料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负责人介绍,功能性、环保型和智能化面料在纺织业产业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提升纺织业产业链价值方面起到了主力作用,是提高纺织品质量的关键。
创新带来的成果正走向世界舞台。“我们研发的高性能锦纶丝,具备重量轻、易染色、高弹性、耐磨损等优良特性,成功应用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相关运动服饰。”锦纶科技公司研发负责人说。
从鲁山柞绸的“仙女织”到平顶山尼龙的“科技织”,两根丝跨越时空呼应,编织着中原纺织面料的创新画卷。(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张仪薇)
专家观点
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吕文娟
尼龙的化学名称为聚酰胺,锦纶、尼龙都是聚酰胺的俗称,是一种合成纤维,聚酰胺家族品种繁多,尼龙6和尼龙66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
尼龙6与尼龙66以卓越的强度、耐磨性、弹性、易加工性及相对较低的成本,替代了大量天然材料,并开创了诸多全新的应用领域。
尼龙6丝布的生产始于石油裂解产生的己内酰胺单体。通过熔融纺丝工艺,经喷丝板挤出形成发丝般细的初生纤维。这些纤维经过定向拉伸后强度提升300%,断裂强度是棉布的5倍,却保持15%—20%的弹性伸长率。纤维再通过整经、织造等工序,最终形成具有网状结构的尼龙6布料。
尼龙6织物具有耐酸碱、抗霉变等化学稳定性,而且同样面积下单位重量比涤纶轻20%,被誉为“轻量化王者”。
这些特性使尼龙6织物广泛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防勾丝的连裤袜到承重20kg的登山包,从阻燃的汽车安全气囊到抗菌的医用敷料,其应用已覆盖90%的民用纺织品领域。
从提升日常穿着舒适性与功能性,到支撑现代汽车轻量化与安全技术,再到赋能精密电子设备与复杂工业机械,持续编织着我们高效、舒适、安全的生活图景。
当前尼龙6产业前沿正聚焦智能织物、环保升级和工业替代三大方向,嵌入导电纤维的尼龙布可监测心率,目前已用于冬奥会运动员服装;生物基尼龙6(以秸秆为原料)碳排放降低40%;作为碳纤维增强基材,可使风电叶片减重30%,成本降低50%。
据《中国化纤工业发展蓝皮书》预测,到2030年,尼龙6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成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发展这类高性能材料,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每吨再生尼龙可比原生材料节约1.8吨原油消耗。(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吕文娟)
责任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