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河新貌。安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开栏的话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河南作为全国唯一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具有生态发展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流域治理中肩负着特殊使命。
20年来,河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水”为脉展开治理实践,通过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文化赋能等,实现了从“因水而困”到“因水而兴”的跨越,这既是对“两山”理念的深刻诠释,又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
今天起,推出“四水映绿·豫见两山”系列主题报道,年轻编辑记者依水而行,探寻河南在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中的鲜活事例和实践经验。
生态账本
●安阳河彰武水库国控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Ⅱ类,并连续三年保持Ⅱ类,水体营养状态由轻度富营养变为中营养。
●安阳河国控冯宿桥断面水质由2012年的Ⅴ类提升至2021年的Ⅲ类,2022年以来进一步提升至Ⅱ类。
●河岸绿树成荫,自然岸线率达到85%,多鳞白甲鱼、青鳉等洹河流域独有鱼类种类、数量逐年增加,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白鹳、白鹭、黑天鹅等重现。
“平冈回合尽桑麻,百汊清泉两岸花。”金代诗人元好问笔下的洹河盛景,在时光的流转中晕染出新的繁华与祥和。
洹河源头处,林州市姚村镇下里街村,洹源泉眼在青石缝里漾开细碎的光,汩汩往外涌活水,汇作溪涧绕着500亩田园综合体蜿蜒。
上游,小南海水库、彰武水库山影浸碧,豁然开朗。两库间,南海泉藏于坳中,泉眼吐泡,串串如碎珠浮上绽开。
再往下游,碧水绕岸而来,青铜色的殷墟博物馆静卧河湾。
8月4日,记者来到安阳市殷都桥,殷墟博物馆尽收眼底,尤显磅礴壮观。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缘河而生。洹河为海河水系支流,蜿蜒164公里入卫河,终汇海河。作为安阳的母亲河,当地人更愿唤它“安阳河”。这条承载着中国最古老都城之一殷商文明的河流,将3300年间的风雨、风采浪潮般涌进当下安阳的现代与璀璨中。
这条河是文字文化的起源,是风起云涌的佳话,更是绿水青山华丽转身为金山银山的见证与写实。
87岁的索秀琴家三代守着洹河住,记忆里藏着洹河的两副模样。“那会儿连窗户都不敢开。河面漂着垃圾,绿藻疯长,老远就能闻见味儿。”她摆摆手,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往事。“现在你看,水清亮得能照见云彩,我天天跟姊妹们在岸边愉字园跳广场舞,风吹着都舒坦。”索秀琴拉着记者分享自己的喜悦。
洹河的阵痛,曾是安阳工业时代的一道疤。作为老牌工业城市,洹河两岸工厂的烟囱是发展的勋章,却也让安阳的母亲河付出了代价——污水直排、废渣乱倾,水质一度跌落到劣Ⅴ类。
转机始于2003年那场“刮骨疗毒”的整治。“当时最难啃的硬骨头是老城区截污纳管,像是在乱麻里找线头,又因紧邻殷墟,大型机械‘干瞪眼’,全靠人工一锨一凿干。”参加过截污工程的贾继霞记忆犹新。
这场攻坚战,安阳打得又狠又细:投入57亿元实施90余项治理工程,清理网箱超5000只,关停“散乱污”企业1600多家,整治各类排污口近2000个,对“两库一泉”(即小南海水库、彰武水库、南海泉)周边实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通过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即“三水统筹”的法子,让每滴水都有了守护者。
“当前,‘5G+无人机’巡河系统更成了‘千里眼’,打开电脑,就能从屏幕上看到实时pH值、溶解氧等数据,哪个断面有异动,立马就能锁定位置。”安阳市生态环境局殷都分局有关负责人韩光辉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洹河水质稳固提升至Ⅲ类。2024年,洹河被评为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元好问笔下的“百汊清泉”,又回来了。
河清了,河畔的殷墟也跟着“火”了。
“3000年前,洹水岸边,商王武丁正为妇好占卜出征吉凶……”在殷墟景区,记者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再现·大邑商》的戏剧魅力。台下,带着孩子研学游的天津游客王辉,早早做足了功课,“咱这地底下,藏着甲骨文的秘密呢”。
远观,洹河之水“飞针走线”,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殷墟博物馆连珠成串,汇聚文明,形成集遗址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洹水殷墟”文旅带。“白天看殷墟,晚上游洹河”成了网红攻略,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以殷墟文化为龙头的安阳全域游客接待量已近5000万人次。
水绿了,岸上的日子也跟着富了。
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南海泉的“珍珠”成了金疙瘩。泉边的善苑民宿里,游客对着泉眼品茶,看一串串气泡从水底升起。老板原在库区养鸭为生,后转做民宿,“以前养鸭把水弄脏了,现在护着泉眼挣钱,才是长久生意”。
无独有偶。林州市姚村镇下里街村,荷花飘香,绿水萦绕,摄影师史晨正带着穿淡粉色裙装的“小仙女”拍写真。“下里街的水景太美,随手一拍原图直出,走出摄影棚,就着这绿水荷塘,生意比以前好多了,顾客排着队来。”史晨说。
数据见证绿色发展的力量。2025年上半年,安阳依托洹河文旅带实现旅游收入超10亿元。沿线村庄已发展民宿、农家乐200余家。
从殷墟到洹源村庄,洹河的每朵浪花都在诉说变迁。其中,有3000年文明的回响,也有20年治理的坚韧,更有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当年所咏“洹水安阳名不虚”,如今的洹水,正以清波为墨,在殷商大地上续写着新的篇章。洹河的故事,未完待续……(记者 阙爱民 李林 赵阿娜 见习记者 张慧琪)
对话20年
从净化到美化的跃升
洹河,亦称安阳河,是流淌在安阳大地上的“母亲河”。作为华北地区典型的缺水城市,守护好这条河流的生态,对安阳而言意义非凡。21世纪初,安阳河曾遭遇严峻的生态危机,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我们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累计投入57.12亿元,精准实施90余项治理工程。其间,清理网箱5305个,封堵整治各类排污口1990余个,关停“散乱污”企业1670多家,并对库区5个村庄的3118名群众实施移民安置,从源头大幅削减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对“两库一泉”周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与生态修复,恢复河流湿地30余公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彰武水库国控断面水质已连续三年稳定达到Ⅱ类标准。2024年,安阳河成功入选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生态治理的典范。
如今的安阳河,已完成从单纯水质“净化”到河岸“美化”的品质跃升,实现了传承地域“文化”的华丽转身,生动诠释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的深刻内涵,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安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侯志军)
责任编辑: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