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观全国生态格局,我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带,孕育了大河大山大平原交相辉映的生态体系,是“三区四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8月14日召开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吹响了让中原大地“绿”意更浓的新号角。
8月4日,在栾川县,洛栾高速公路与伏牛山脉形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张怡熙 侯豫炯 摄
在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中探路径
立秋后,从郑州中牟陇海铁路桥处出发,沿着新修的河堤顺流而下,但见千年古河贾鲁河碧波安澜,徐徐东流,呈现出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8月中下旬,贯穿4个省辖市的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将进行竣工验收。“这是河南省内首条系统治理的河道,也是‘系统治理、全域达标、绿色智能、生态宜居’的标志性工程,为我省河流实施干支流系统治理积累了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河南贾鲁河环境综合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金顺介绍。
我省境内河流众多,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490多条河流的流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诸多河流关乎我国生态安全全局。
7月23日,小朋友们在三门峡市湖滨区王官黄河湿地调水调沙后形成的绿色“草原”上玩耍。 孙猛 摄
在光山县泼陂河镇和晏河乡交界处,潢河之上一座大坝巍然屹立,成功经受住了“七下八上”主汛期的考验。这就是新修建的袁湾水库,如今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下闸蓄水冲刺阶段。
“截至8月14日,工程累计完成形象进度投资50.61亿元,占工程总投资55.16亿元的91.75%。”河南水投袁湾水库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实告诉记者,工程建成投用后,将为完善淮河流域防洪体系再添一道安全屏障。
作为全国唯一地跨四大流域的省份,我省以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为重点,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积极构建重点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的治理体系,持续探索流域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调推进之路,步履铿锵。
8月11日,雨过天晴,宁陵县迎宾公园天气晴好,市民在荷花塘游玩、拍照。吕忠箱 摄
在深化污染防治攻坚中转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今,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数据表明,2024年,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22%。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王新涛看来,目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阶段,传统“两高一低”产业仍占较高比例,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任务繁重。“再加上环境基础设施仍有一定缺口,污染防治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王新涛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同时,我省正在抢抓绿色发展机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总部位于淇县的河南米立方食品有限公司,产品远销国内外。“我们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战略中,豆立方植物蛋白系列产品实现零排放生产,不仅是对环境负责,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我们在降低环境影响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该公司董事长赵志刚颇感欣慰。
绿色技术撬动产业变革,绿色消费引领消费升级,绿色生活方式成为风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发展的新引擎,转出了新动能,形成了新优势。
蓝天白云下,郑州龙子湖水清岸绿景美,勾勒出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8月3日摄)。 杨其格 摄
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展作为
“立足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省情,我省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万平方公里,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一带三屏四廊多绿芯’的生态空间格局总体形成。”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治胜表示。
在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奋勇当先——
我省率先印发实施《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统筹黄河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着力构建“一带两屏、一圈多点、一心三区”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
在沿黄九省区,我省率先开展黄河左右岸协同治理,接续实施南太行、秦岭东段国家重大山水工程,争取国家专项资金40亿元,累计修复面积180万亩。
“以‘四强化四示范’统筹推进黄河大保护大治理,我省累计完成修复面积248万亩,生态保护修复走在黄河流域前列,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幸福黄河。”陈治胜说。
8月4日,在南阳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城区段,成群的白鹭在觅食、嬉戏。高嵩 摄
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中担当作为——
我省累计治理丹江口库区石漠化土地100.95万亩,修复湿地1.8万亩,丹江口库区等重要流域生态质量显著提升。
来自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有39条口门线路向南阳引丹灌区和115座水厂供水,截至8月14日8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我省供水255.37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
“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安全平稳运行超过3800天,一泓清水源源不断北上京津冀,为沿线筑牢水生态水安全屏障。”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主任岳玉民说。
如今,河南持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记者 谭勇)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