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照,黄河新安段的粼粼波光之上,几只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宝级贵客——黑鹳,正优雅地涉水觅食,为母亲河平添一抹灵动的生机。这幅跃动在黄河岸边的生态图景,正是河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年间,河南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之以恒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动生态强省建设,交出了一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答卷。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向污染出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月11日,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会商中心大屏上,全省各地空气质量指数实时显现,“绿色”占据了半壁江山。
“未来一周,河南空气质量都以优良和良为主,蓝天是主旋律。”该中心首席预报专家王玲玲如是说。
这片蓝天来之不易。在中国版图上,河南地处中原,三面环山的自然禀赋导致静温逆温现象频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极差。再加上长期粗放式发展,高耗能企业占比高,结构性污染突出,公路交通污染排放严重,生态环境的底子并不好。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部署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河南闻令而动。
由省委书记、省长任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双组长”;《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相继印发……2020年年底,我省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郑州蝶湖森林公园。
步入“十四五”时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向纵深推进。随着《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相继出台,新一轮生态环境保卫战在中原大地打响。
突出大气污染防治这个重中之重——
我省印发《河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河南省2025年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严控臭氧污染,狠抓秸秆禁烧,抓好结构优化升级等重点治理专项攻坚,加强执法监管,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分秒必抢、微克必争……
今年以来,河南大气各项主要指标同比大幅度改善,截至7月底,PM2.5浓度4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9%;优良天数140.2天,同比增加10天;重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4.7天。与2017年相比,2024年河南省PM2.5浓度下降25.1%,优良天数增加27天,重污染天数减少9.4天。实现空气常新、蓝天常在。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锻长板,开展美丽幸福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制定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信阳南湾水库、安阳安阳河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补短板,实施河南省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补短板行动,全面开展1030条河湖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国家考核我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列入国家整治清单的10条县级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地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再现碧水长流、鱼翔浅底。
洛阳老君山风光。
扎实做好土壤污染防治——
实施河南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安阳、新乡、济源示范区完成全域土壤污染溯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全省1788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管控)率达到48%,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199条,守护田园相依、净土常在。
保障江河战略有力实施——
“净水入黄河”工程落地实施,“清废”行动有序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2024年,黄河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90.9%,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持续稳定保持Ⅱ类;推进完成丹江口水库入库入河500个排污口分类整治,修订完善15条重要入库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应急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出境水质稳定达Ⅱ类及以上。
生态改善,“稀客”常临。“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现身邓州市湍河国家湿地公园;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从新乡到南阳,都留下曼妙身影;三门峡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栖息越冬的白天鹅数以万计;开封、新乡等地黄河滩区,前来越冬的大鸨数量稳定在350多只。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中原大地铺展。
向绿色迈进——发展保护相得益彰
初秋,鹤壁市沿淇公园微风送爽,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市民游人信步其间。很难想象,这曾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
鹤壁因煤而兴,也饱受着资源型城市的困扰。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环境污染等问题,让鹤壁人民深刻警醒。
痛定思痛,鹤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煤炭产业占比由90%以上下降为1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至5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连续3年居全省第二位;在实施砂石骨料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重型货车新能源升级,重点行业大宗物料实现100%清洁运输,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煤城”变“美城”。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时代的河南正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安阳乡村美景。
产业全面绿色转型——
通过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审批目录,严把环境准入关口,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不断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升级传统产业集群。“十四五”以来,河南淘汰落后煤电机组近200万千瓦,退出落后低效产能474台(套),完成112家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165个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推动包括钢铁和水泥熟料等超低排放在内的5500余家企业实施污染深度治理;完成清洁取暖58.6万余户,在全国率先完成35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和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建成并投入使用电能烟叶烤房32903座、食用菌“双改”企业337家,郑州市主城区煤电机组实现清零和洛阳市主城区煤电机组基本清零。
绿色交通加快实施——
“十四五”以来,全省共建成铁路专用线5条,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21.8万辆,新能源车总量达210余万辆。目前,全省煤炭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96.1%,公共领域新能源推广,城市公交车新能源比例达98.5%、出租车达62.4%、环卫车达52.2%。
“双碳”工作有序推进——
117家发电企业和179家非电企业完成碳排放核查,104家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首次全部按期足额完成年度履约、履约完成率100%。2024年,全省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85.6%,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208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装机占比突破50%。传统产业持续推进节能降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消费空间不断拓展。
环保产业不断壮大——
城发环境、中原环保跻身中国环境企业50强;周口的节能低碳锅炉、康宁特的脱硫脱硝治理、奥瑞环保的监测设备等产品走在全国前列;2024年,河南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5%。
青头潜鸭。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日益完善——
在全省划定1145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完成“1+1+4+18+N”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建设;全面建成“三线一单”综合信息应用平台管理端和应用端,实现了“三线一单”成果数据的集中管理、动态更新、智能研判和信息共享,截至目前访问量超过14万次。
如今的河南,经济“含绿量”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起势良好。
向价值转化——青山金山双向奔赴
“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考察调研时强调。
荒坡变绿坡,绿坡变金坡。牢记嘱托,光山油茶种植的道路越走越宽。2024年,全县油茶挂果面积18.7万亩,2025年,全县油茶综合产值预计达10亿元;司马光油茶园成为生态景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目前,河南已建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省级生态县45个。其中,既有山区县,也有平原县,既有农业大县,也有工业强县,涵盖了不同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定位的地区。
红腹锦鸡。
“可以说,河南已基本形成了点面结合、广泛分布的创建格局,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并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出三种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态价值转化模式。”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杰如是说。
一是“点绿成金”——
在生态环境本底较好、特色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发展“生态+”产业、推动新业态融合和打造生态品牌为主要抓手,打造特色生态品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产业化实现的路径,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直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优势。
如栾川,依托当地优质的生态资源,传统工矿业地区成功转型旅游胜地,不仅打造出老君山、重渡沟等网红景区,亦有“栾川印象”品牌远近闻名。
二是“守绿换金”——
在生态功能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区,以守护“绿水青山”为核心,依托重要的生态功能,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横向生态补偿等政策机制,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如泌阳,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加大废弃矿山治理和泌阳河治理,开展夏南牛产业循环发展,让一座山带富一方民,一条河带活一座城,一头牛拉动一条链。
黄河河南段美景。
三是“绿色资本”——
在生态环境优良、生态资源丰富、区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能力较强地区,运用绿色价值的金融化、资本化手段,将生态资源股权化、债券化、基金化,盘活生态资源,实现金融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如新县,立足自然环境和古村人文历史优势,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注入,鼓励农民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造“自然资源+文化古韵+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模式,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胜势。
……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硕果盈枝。河南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完全能够琴瑟和鸣,相得益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两山’理念,聚焦‘两高四着力’,坚决扛起生态大省责任,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筑牢生态根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表示。(“豫见两山”学习小组 图片均由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提供)
责任编辑: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