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医者仁心耀中原——第八个中国医师节特别报道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8月19日 08:06

2025年度河南省十位“最美医务工作者”

①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科主任医师 杨宏辉

②河南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医师 卫海燕

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赵文霞

④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房佰俊

⑤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八病区主任医师 张力

⑥河南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主任医师 邓艳

⑦郑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徐兰娟

⑧平顶山市舞钢市尹集镇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 牛瑞林

⑨洛阳市栾川县中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王帅

⑩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田院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王下放

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联合评选的2025年度河南省“最美医务工作者”揭晓。十位医者的身影,勾勒出河南医疗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群像。他们用仁心仁术诠释着医者的使命,用大爱无疆书写着生命的华章。

  值此节日到来之际,向所有奋战在医疗战线的医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用双手托起生命的希望,用坚守诠释医者的担当。


  生命守护者

  他们,以高度的警觉和果决的处置,在每一次与死神的较量中,全力以赴守护生命的希望与尊严。

  张力——在心跳禁区搭起生命之桥

  他医术精湛,数不清的心脏病患者,在这里开启“心”希望。

  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八病区主任医师张力,是攻坚“大血管禁区”的探路先锋。1998年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完成冠脉搭桥,2002年完成全胸腹主动脉置换……2023年,他耗时12小时成功完成高难度的“巨创手术”,挽救多脏器灌注不良的危重患者。

  在同事眼中,张力是个工作狂,一次急诊手术中,他突发肾结石,剧痛袭来,为保障患者安全,他给自己注射了三支止痛针,坚持完成手术才去就医。

  “守护心脏健康,重启生命动力就是我的工作。”张力说。

  在工作中,张力始终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病例讨论时,“省钱”是必设环节;手术中,在保障患者安全前提下,他会通过减少缝线开支、降低输血成本等,为患者节省费用。他还多次参与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公益活动,帮助数百名先心病患儿,先后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年度清廉先进个人”“年度医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徐兰娟——ICU内的“追光者”

  ICU的大门,隔开的是生与死的竞速场。这样的“战场”,对于郑州市中心医院ICU主任徐兰娟来说,是从医30余年再平常不过的日常。

  2015年,12岁的琪琪车祸导致重度颅脑损伤、严重颌面部损伤及多发肋骨骨折,就在琪琪父母绝望放弃时,徐兰娟说:“给我三天!”随后,她吃住在科室,根据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96小时后,琪琪手指动了,在场所有人喜极而泣。多年后琪琪报考大学志愿,特意打电话告诉徐兰娟:“我想成为你。”

  “患者病情进展迅速,1小时内病原学送检,3小时内完成限制性液体复苏……第7天患者清醒,第一次睁眼……”这是徐兰娟为曾经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孟先生记录的救治日记。孟先生女儿在父亲康复转出ICU时,拿到了这本记录父亲救治全过程的日记。这样的日记,徐兰娟6年写了3000多本。

  “ICU是最容易看到光的地方,我愿意做暗夜里的一束光,哪怕微弱,也要照亮生命的路。”徐兰娟说。

  基层坚守者

  面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健康管理,他们是居民身边最熟悉、最信赖的健康顾问,为分级诊疗筑牢坚实的网底。

  王帅——双拐撑起的“儿童守护者”

  “只有帮助更多患者,才能配得起这身白大褂。”这是洛阳市栾川县中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王帅的心声。

  1987年出生的王帅,因小儿麻痹症致双腿萎缩,却始终没有放弃医学梦想。2005年,他以“跪地抢救中暑路人”的义举感动社会,并以超过录取线25分的成绩考入医学院,最终以儿科专业第二名毕业。

  “我喜欢小孩,每次看到他们康复,再来复查时天真烂漫的笑容,心里也会特别开心。”王帅说。

  2008年手足口病高发期间,他连续10余天放弃午休,每天忙到深夜。一位老人端来一碗热面,诊室里的家长默默退出,只为让这位“拄拐医生”歇口气。10分钟匆匆吃完后,他又继续接诊。长期的高负荷让他的脊柱侧弯加重,但他从未抱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牵头搭建线上问诊平台,为山区患儿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面对荣誉与掌声,他始终谦逊:“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

  王下放——太行山间的“生命骑士”

  “他的车灯一亮,咱心里就踏实!”在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村民们这样形容他们的“山区120”——王下放。

  1959年出生的他,46年村医生涯中累计出诊7万次,骑坏8辆摩托车。寨豁乡95个自然村的山路上,都刻着这位“生命骑士”的车辙印。

  凌晨两点冒雨抢救心脏病人、寒冬夜翻越冰封山梁救治高烧患儿,即使嘴部摔伤缝针、肋骨骨裂,也阻挡不了他出诊的脚步。

  最惊险的一次,他在赶往一位心脏病患者家中出诊时,摩托车在陡坡侧翻,他被甩入山沟,鲜血从脚踝涌出,他用擦汗毛巾一裹,推车继续狂奔。救治完患者才觉剧痛,膝盖至今留着深疤。

  2025年初,他连续三天往返10公里山路为患者输液,每次仅赚15元,勉强支付油费。“乡亲需要,亏钱也得去。”46年来,他不仅减免贫困患者医药费,还义务帮村民捎带粮油等日用品,被群众称赞:“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牛瑞林——风雪中的“健康守门人”

  2025年1月份的一天,天降大雪,快要下班的牛瑞林接到患者电话,于是毅然前往。“下大雪,患者来不了,我要是不去看看,心里就不踏实。”他说。

  牛瑞林是平顶山市舞钢市尹集镇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19岁那年,为兑现“让母亲不再受病痛折磨”的誓言,他背起药箱回到家乡。通过刻苦自学,他成长为精通内科、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生。为随时出诊,他常年以医院为家,“住在医院,心里才踏实”。

  30余年来,他每天接诊40余名患者,将卫生院年诊疗量从1.2万提升到8万;带领团队新建标准化病房,引进先进设备,创建特色科室;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山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体检和慢性病管理,让群众就医更便捷、更安心。

  “能把一个生命挽救下来,就是我追求的人生价值。”朴素的话语,道出最深的医者情怀。

  仁心传承者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他们以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和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医学的真谛,成为年轻医者仰望的灯塔。

  卫海燕——守护儿童健康的生命解码者

  她不是神,只是一个见不得孩子疼的医生。

  “如果不是卫主任,我们孩子可能活不到今天。”8月15日,在河南省儿童医院病房里,一位母亲动情地说。

  卫海燕,河南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医师,深耕34年,是儿童罕见病领域的“生命解码者”。她凭借扎实的医学功底,从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寻找线索,破解基因中的致病密码,让孩子健康成长。

  她主持科研项目6项,获省市医学科技奖7项,发表论文127篇。但在患者眼中,她更是一位温暖的“守护妈妈”。她常自掏腰包帮助患儿,创建免费咨询群,连续多年组织肥胖儿童减重夏令营,用爱心和责任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在她的主导下,河南省儿童疑难罕见病诊疗中心成立,并构建108家成员单位诊疗联盟;通过她的努力推动,全省内分泌遗传代谢专科医生从不足20人增加到400余人,为无数家庭带去希望。

  赵文霞——德艺双馨的杏林典范

  上周,是刘老汉复诊的第30个年头,而在30年前,他还是一位徘徊在绝望线上的肝硬化病人。

  “要不是赵主任,我早就不能活了。”刘老汉口中的赵主任,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诊疗中心的主任医师赵文霞。

  69岁的赵文霞已工作42年,至今仍坚持每周5个半天门诊,年均门诊量1.5万人次,日均工作超10小时,累计救治患者超56万人次,被同事称为“拼命三娘”。

  为了更好地让金玉良方发挥作用,赵文霞将肝病外治技术推广到全国127家医院,研发医院制剂“消脂护肝胶囊”“软肝丸”,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培养博士及博士后21名。

  赵文霞热衷中医药文化传承,要求学生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勤思考、善总结、勇创新。让古老传统中医在现代焕发新生,为健康中国、健康河南贡献力量,让中医瑰宝惠泽世界。她用行动诠释:“中医从不是天生的勇者,只是把‘仁’字熬成了骨血。”

  创新攻坚者

  他们,将最新的科学发现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利器,挑战不可能,为那些曾经无望的患者带来新的生机与曙光,引领着医学发展的方向。

  房佰俊——至暗时刻的执灯者

  “请强制房医生休息。”一位患者家属把感谢信写成“投诉信”,只为恳求医院让医生休息。这位被“投诉”的医生,正是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房佰俊。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肿瘤,且极易漏诊、误诊,平均生存期仅2—3年。面对这一治疗困境,房佰俊经过长期摸索梳理,在全国率先创立了多发性骨髓瘤诊疗路径,将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长至8—10年,为同行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河南方案”。

  “把患者当自家人”是房佰俊的行医信条。他常为经济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每天的数次查房,“张大叔”“李大姐”是他对患者的习惯性称呼,拉家常、关窗户、掖被角,是他习以为常的举动;他坐诊时必起身迎送患者,细问病情,点滴细节尽显温情。

  即便自身不幸罹患听神经瘤,出现左脸麻木、左耳失聪的症状,房佰俊依然坚守岗位,“现身说法”鼓励患者:“你看我也是个肿瘤患者,我不也很想得开嘛!”

  邓艳——寄生虫病防控前线的“侦察兵”

  今年酷暑的一个下午,在郑州新密牛店镇阎沟村的一个鹅圈里,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主任医师邓艳正在安装诱蛉灯。

  白蛉是一种体形微小的吸血昆虫,叮咬阳性犬后再叮人,就能让人患上严重的黑热病,常存在于狗窝,羊圈等家畜附近,在农村容易被人忽略,正因为此,邓艳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基层。无论严寒酷暑,邓艳每次接到上报病例,从不迟疑。

  在看不见硝烟的寄生虫病防控战场,邓艳是无畏艰险的“疫线侦察兵”。她曾自费采购螺类解剖寻找广州管圆线虫标本,也曾在临产前坚守基层开展食源调查,直至深夜破水入院。

  寄生虫病虽少见,却常成为临床疑难。邓艳始终把门诊作为重要阵地,通过对居住地、饮食史、接触史的细致排查,精准溯源。她为襁褓中的婴儿找到土壤中的粪类圆线虫源头;为久治不愈的“移动皮疹”确诊钩蚴移行症;为非洲归国十年血尿患者揪出埃及血吸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一个个病例背后,是她对群众健康的执着守护。

  杨宏辉——血管迷宫的“雕刻师”

  2025年,漯河一名65岁男子因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经当地抢救后迅速转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面对高风险病人,该院冠心病科主任医师杨宏辉为其实施了冠状动脉旋磨手术。手术完成后,患者转危为安。家属激动地说:“没想到手术这么顺利,是杨大夫救了他的命。”

  尖端旋磨技术是一门高精尖技术,为了攻克冠脉钙化导致的高死亡率,杨宏辉远赴国外潜心学习,于2009年成功完成了院内首例复杂冠脉钙化旋磨手术。此后他不断精进技艺,将此类手术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2小时左右。截至目前,他累计完成旋磨术超600例,带领团队4年蝉联全国旋磨手术量第一。

  面对全国旋磨技术使用率不足1%的困境,杨宏辉毅然肩负起推广重任。他多次深入濮阳、信阳等基层医院,手把手带教;在全国率先开办培训班,培养数百名医师;在院内精心培养年轻团队,实现了“每个冠心病病区都有旋磨高手”的目标。(记者 李晓敏 通讯员 刘云兵 郑良子 实习生 金玉茹

  记者手记

  患者的口碑是最闪亮的奖杯

  8月15日,2025年河南省“最美医务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发布仪式现场,一个细节格外动人:为“最美医务工作者”颁发奖杯的,不少是他们的患者。当头发须白的老人将奖杯递到医生手中,当康复的小伙子向医生深深鞠躬,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在医者心中,再华丽的奖杯也比不上患者发自肺腑的感谢。

  自古以来,医生就被尊为“悬壶济世”的圣者。他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手术刀和处方笺,更是患者的生命与希望。“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医术,决定了一个医生能走多快,而医德则丈量着他能走多远。从105岁仍坚持工作的眼科泰斗张效房到国医大师张磊、丁樱;从扎根基层的曾伟,到六度援非的白衣使者仵民宪——无数医者将“大医精诚”铭刻于心,践之于行,其精神感召万千。

  在采访中,一位获奖医生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时,眼神里的那份信任,就是最沉重的责任。”这话道出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走出发布会会场,郑州的夜空上,星光闪烁。我想,这些“最美医务工作者”不正是医疗星河中最亮的星吗?医心向党,医心为民。他们用仁术照亮生命,用仁爱温暖人心。而患者们亲手递上的奖杯,或许就是人间最珍贵的星光。(记者 李晓敏

责任编辑:何山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