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人大代表送法到基层立法联系点。
②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航海东路街道养老中心内,老人们在做手工。记者 邓放 摄
③游客在神垕古镇感受古建筑和钧瓷文化的魅力。
④初冬时节,大天鹅在三门峡黄河湿地嬉戏。记者 王铮 摄
⑤市民在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赏花。李卫超 摄
⑥钓友在贾鲁河畔垂钓。记者 宁晓波 摄
⑦漯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立法调研。
从立法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到为银发族安享晚年保驾护航;从擦亮“国色天香”牡丹城市IP,到为钧瓷、四大怀药等披上“法治护甲”;从给电动车充电、文明养犬“立规矩”,到多地协同立法共管共治“一条河”……十年来,一部部“小切口、有特色、真管用”的地方性法规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映射出地方立法从“有法可依”向“良法善治”的深刻转变。
这一转变,是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赋权十年结出的累累硕果;是各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探索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有效路径的生动实践;更是地方立法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民生期盼的生动注脚。
这十年,我省地方立法有哪些新进展、新特点、新成效?让我们一起回看,共同探寻良法与善治之间的制度密码。
从“2”到“17” 让法治通达基层
法者,治之端也。
十年之前,我省仅有郑州、洛阳两个“较大的市”依法拥有地方立法权,其余15个设区的市因未获得立法授权,在面对基层治理问题时,只能通过出台行政文件予以规范。而这类文件普遍存在效力层级偏低、内容稳定性不足、执行刚性不强等短板,在实践中难以形成长效约束,成为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软肋。
变化发生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立法法进行修改,设区的市全面获得地方立法权。我省立法主体从“2”到“17”的跨越,不仅是数量的简单增加,更是法治建设从顶层设计向基层实践的关键一跃。
省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设区的市立法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的若干意见》《关于构建河南省地方性法规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强对设区市立法的指导意见》等专门文件,坚持“全程参与、提前介入、实地调研、现场反馈”工作机制,在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协调性和立法技术规范等方面把好关,统筹协调各设区的市立法进度,提高地方立法整体实效,逐步构建起符合本地实际的法规体系,充分发挥立法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引领、推动、规范、保障作用。
截至目前,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我省各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共300多件,涵盖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探索出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让法治真正通达群众、通达基层。
量身定制 显地方特色解实际难题
黄河之畔,美丽的三门峡因随处可见的天鹅元素显得更加灵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公园等地,都有大批白天鹅栖息的身影。
为加大对白天鹅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2017年审查批准的《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专门划出“天鹅特区”,并建立多部门联动保护机制,明令禁止对白天鹅栖息造成惊扰的活动,以法律的硬约束为白天鹅守护好生态家园。随着条例的施行,当地越冬白天鹅数量从开始的几千只增至2024年的1.6万余只,“天鹅之城”的名片日益响亮。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方立法最忌照搬照抄、千城一面。10年来,各设区的市锚定本地历史文化根脉、自然地理特征与现实发展痛点,精心打磨出一批突出地方特色、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性法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是洛阳的城市名片。2023年审查批准的《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为牡丹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市区牡丹专项保护资金提升30%,牡丹基因库扩容60%,“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景常驻河洛。
焦作素有“怀药之乡”的美誉,种植四大怀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今年7月,《焦作市四大怀药保护与发展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为四大怀药的保护管理、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支撑。
因“红”而厚重,因“绿”而秀美,因“古”而极富韵味的信阳则紧扣这三大特点精准立法,以红色资源保护条例铭刻历史记忆,用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让青砖黛瓦重焕生机,凭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擦亮“金名片”……
这些法规,以量身定制的精准,既守护了“独一份”的地域特色,又为发展注入了法治动能。
立法“小快灵” 以民生小切口撬动基层大治理
立法不必贪大求全,关键在精准务实。我省各设区的市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小快灵”立法破题,用“短精实”条文守护民生福祉。
南阳作为教育大市,266万余名在校生“舌尖上的安全”牵动千家万户的心。今年7月审查批准的《南阳市学校食品安全管理规定》仅用24条,就从全程管控、责任压实等方面划出“红线”,为校园供餐筑牢安全屏障。
类似的法规还有很多: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遛狗不牵绳、犬只随地大小便等问题,《周口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不仅回应了市民对文明养犬的期待,也对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作出明确规定;针对供热领域存在的热源不足、服务质量欠佳等状况,《新乡市集中供热条例》为温暖千家万户“再加温”;针对住宅电梯数量快速增长,安全问题关注度高等情况,《平顶山市住宅电梯安全管理条例》为电梯安全管理装上“防护网”……
随着2023年立法法的修订,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又增加了“基层治理”事项,这一变化更激发了各地以民生小切口撬动基层大治理的立法热情。
濮阳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设区的市率先开展基层治理立法领域探索,出台《濮阳市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并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进一步规范网格化服务管理,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灵敏。
还有近几年出台的《鹤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安阳市小型生产经营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条例》等,都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法治动能。
就多地共同面对的区域性、流域性、共同性事务,省人大常委会主动作为,协调指导各地以协同立法打破治理壁垒,先后指导安阳、新乡等五市协同立法守护卫河,指导郑州、开封等四市协同立法保护贾鲁河……这些做法不仅从源头规避了重复立法、法规打架的问题,更以制度合力实现了共护、共管、共治、共赢的治理新成效。
“小快灵”的立法正在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金钥匙”。
开门立法 让每一部法规都载满民意
“立法者,非出一人之思,乃众人之智。”各设区的市在地方立法中深入推进民主立法、开门立法,从不断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到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管用”,再到灵活运用调研、座谈、论证、听证、评估等方式,民意民智真正成为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
在开封,《开封古城保护条例(草案)》公开征集意见期间,81岁市民祁忠泽积极建言,提出“将刘家胡同、花井巷等传统街巷及遗址遗迹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这份饱含古城情怀的建议被立法部门采纳。条例正式实施当天,祁老收到一份红彤彤的《立法建议采纳证书》,令他开心不已。
在商丘,退休教师王大妈的“垃圾分类细化建议”被写入《商丘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得知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她激动地说:“立法能够听到百姓声音,以后有这种征求意见的活动我还来。”
在洛阳,《洛阳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起草期间,调研组深入200多个小区“扫楼”听诉求,“飞线”充电、电梯老旧等痛点问题最终转化为刚性的法规条款。
而分布在全省各地的40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641个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已构建起一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法“直通车”网络,源源不断地汇集民智,让每一部法规都载满民意、回应民需、体现民情。
落地见效 让良法成为发展“助推器”
立良法是法治建设的“上半篇文章”,重在为社会发展定规矩、划界限;促善治则是“后半篇文章”,贵在让法规条文见行见效、惠及民生。
全省各地深刻把握立法与治理的辩证关系,以系统思维锚定普法、执法、监督全链条发力,不断推动地方性法规从“纸上条文”变为“看得见的成效”——
2024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了《许昌市钧瓷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在条例护航下,禹州神垕古镇凭借千年钧瓷文化与沉浸式文旅体验强势出圈。今年“五一”,当地单日客流突破10万人次,5天创下40.83万人次新高。如今,禹州钧瓷从业人员达2.8万人,钧瓷企业超200家,年产值达26亿元。
2023年11月审查批准的《鹤壁市民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为民营企业安心经营、专注创新提供法治保障。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新增经营主体增长14.2%,该市也荣登“2024浙商最佳投资目的地”榜单之首。
《驻马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三年多来,“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该市营商环境实现省评位次“四连升”,企业满意度调查居全省前列,再次印证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十年来,一部部地方性法规落地有声、见行见效,悄然改变的不仅是治理方式,更是生活的质感。
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让养老更有温度,当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换回绿水青山,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提升了乡村颜值……法规从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长久的温暖守护,为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站在新起点,省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强化对各设区的市开展地方立法的指导,各设区的市也将继续用足、用好、用活地方立法权,用“实施性”立法让上位法与我们的生活深度契合,用“补充性”立法补齐区域治理的制度短板,用“探索性”立法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让法治阳光照亮各个角落,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筑牢坚实法治基础,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记者 陈小平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