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闯出“它经济”新赛道丨每10只小型观赏鹦鹉7只出自商丘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9月15日 10:46

鹦鹉在宽敞整洁的笼子里。 图片均为记者 刘梦珂 摄

和尚鹦鹉。

小太阳鹦鹉。

  随着“它经济”持续升温,继猫、狗之后,鹦鹉正迅速成为都市家庭的新宠。

  在小红书平台,“手养鹦鹉”单一话题的浏览量已超过21.5亿次,讨论量高达968.8万条。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外表可爱的小型观赏鹦鹉,很大可能来自我省商丘市。

  中国鹦鹉看中原,中原鹦鹉看商丘

  9月8日至9日,由河南省宠物产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首届鹦鹉产业供应链大会在商丘举办,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企业的代表,围绕鹦鹉产业的政策趋势、技术创新、市场机遇与跨界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张全勇在大会现场表示,河南省宠物养殖规模排名全国第二,年营业额超3000万元的相关企业达15家以上,宠物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整体发展成果喜人、成效显著。目前,鹦鹉产业已成为商丘市特色鲜明、成就瞩目的新型产业,形成了“中国鹦鹉看中原,中原鹦鹉看商丘”的格局。

  郑州市动物园主任助理、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刘冰许谈到,商丘鹦鹉养殖品种丰富多样,涵盖了虎皮、费氏牡丹、黄金丝、绿桃、黄桃、玄凤、和尚等,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鹦鹉养殖场近千户,存栏100万只以上。全国70%以上的小型观赏鹦鹉来自商丘。

  国内知名小宠物品牌布卡星创始人姚元戎表示,鹦鹉相较猫狗饲养的时间成本、空间成本更低,更适合城市年轻用户,其互动性、治愈性等也很好,是猫狗经济后最具潜力的宠物赛道。在他看来,商丘在国内鹦鹉繁育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产业链也相对完整。

  商丘凭什么成为全国闻名的“鹦鹉之乡”

  刘冰许告诉记者,商丘成为全国闻名的“鹦鹉之乡”,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是气候适宜,商丘地处黄淮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生态环境特别适宜鹦鹉繁衍生息。

  二是商丘除了土地并没有太多资源,有人在外出打工经商过程中了解到鹦鹉繁殖产业,返乡创业养殖鹦鹉后赚到钱,带动周边村民养殖,渐渐形成产业集聚。

  三是链条齐全,除了养殖以外,这里还形成了笼具生产、主粮生产等上下游产业生态。

  商丘鹦鹉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几年前,由于国家政策调整,费氏牡丹鹦鹉由可进行商业性经营利用,调整为无证买卖将触犯刑法,保护等级也由国家三级保护动物上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度出现了养殖户“养不起、卖不掉、放不了”的困局。

  后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为解决河南省鹦鹉养殖销售问题,印发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妥善解决人工繁育鹦鹉有关问题的函》,商丘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加载人工繁育鹦鹉专用标识的试点城市,问题才得以破解。

  繁荣背后存隐忧,需加快产业提档升级

  随着鹦鹉养殖产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鹦鹉养殖场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商丘鹦鹉养殖业虽有规模优势,但产业附加值不高、品牌建设滞后、种质资源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宠物产业协会鹦鹉专委会负责人段武举建议,一是要发展鹦鹉赛事经济,以此为流量入口,吸引高端买家,刺激优质种鸟和赛级幼鸟销量、价格双提升;二是要建立高标准鹦鹉养殖示范场及专业园区,促进产业升级;三是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从业者在繁育技术、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世界宠物博览会主理人王登云认为,商丘鹦鹉产业可以将鹦鹉养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通过特色场景营造和文化赋能,让更多人了解鹦鹉、爱上鹦鹉。

  而针对种质资源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振龙认为,一定要加大资源投入,保障种源自主可控,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大会现场,国内10多家相关机构的代表共同发起了《守护羽翼共促鹦鹉产业高质量发展》倡议,旨在推动行业自律与标准优化,引导产业走上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鹦鹉虽小,背后却是一个大产业。

  如何让商丘鹦鹉飞得更稳、更远?需要的不仅是资金、技术的加持,更重要的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记者 李守

  鹦鹉产业已成为商丘市成就瞩目的新型产业

  商丘鹦鹉养殖品种丰富多样

  涵盖了虎皮、费氏牡丹、玄凤、和尚等

  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鹦鹉养殖场近千户

  存栏100万只以上

  全国70%以上的小型观赏鹦鹉来自商丘

  相关新闻

  小鹦鹉变身“致富鸟”

  9月9日,走进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居民刘忠跃的家中,只见600余只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鹦鹉,正嬉戏打闹,好不热闹。

  “这只和尚鹦鹉,才孵出一个多月,小巧可爱。”刘忠跃介绍,自己因右腿残疾不好找工作,7年前开始学习技术养殖鹦鹉。如今,他靠养殖鹦鹉年收入三四十万元,过上了幸福生活。

  据悉,商丘市发展鹦鹉养殖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除刘忠跃这样的家庭养殖模式外,还有一些规模化的鹦鹉养殖场。

  在虞城县德华养殖场,和尚鹦鹉、绿颊锥尾鹦鹉等1800多只鹦鹉在宽敞整洁的笼子里“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养殖场负责人韩德华是商丘市最早的一批鹦鹉养殖户之一。韩德华介绍,商丘地域、气候非常适合鹦鹉繁育,而且多年来积累了成熟的养殖技术,人工繁育鹦鹉产业一直发展很好,利润可观。

  政策的支持,促进了鹦鹉产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向河南省林业局发文,批准对人工繁育的4种鹦鹉加载专用标识,凭标识可以销售运输,妥善解决了鹦鹉销售难题。随后,国家林草局又批准,在河南省开放11种鹦鹉和7种爬行类动物加载专用标识试点工作。

  “我们养殖户的春天真的来了,这一政策不仅解决了鹦鹉不能销售难题,也促进了商丘市的人工繁育鹦鹉产业快速发展。”韩德华说,“像这种黄和尚鹦鹉一对卖到一万多元,供不应求。村民不出门,靠养殖鹦鹉就能走上致富路。”

  记者走访发现,每个鹦鹉养殖户都有或大或小的鹦鹉繁育室,里面配备了智能温控系统和专业孵化箱,确保雏鸟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健康繁育。等鹦鹉长大销售时,每只人工繁育的鹦鹉都佩戴有独立编码的脚环,每个脚环匹配一个二维码标识卡。脚环作为鹦鹉的“身份证”,可提供详细的溯源查询。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扫描标识二维码,鹦鹉的名称、养殖场、“身份证”代码、批准文件、来源等信息一目了然。

  随着电商产业的发展,鹦鹉养殖户也一改以往线下销售模式,采取“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养鹦鹉,鹦鹉成为新的宠物。中小型鹦鹉如虎皮、玄凤,价格从20元到500元不等,有专用标识的和尚鹦鹉、小太阳鹦鹉则要价数千元,市场销售供不应求。”刘忠跃说。

  小鹦鹉变成了大产业,如今,鹦鹉养殖产业已成为商丘市一张特色名片。

  商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许丽说:“在国家政策的利好驱动下,商丘市人工繁育鹦鹉产业已经逐步由原来的家庭养殖模式向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转型。商丘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型鹦鹉人工繁育基地和集散地,全市现有鹦鹉养殖户3000余家,带动近5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了养殖、销售、笼具生产、饲料、防疫等完整的人工繁育鹦鹉产业链,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责任编辑:秦臻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