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区域合作 区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投资资讯 县域经济 专家观点 本会概况
豫攀农业“芯”高峰——2025中原农谷种业大会侧记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添加人:河南区域合作学会    添加时间:2025年11月7日 16:05

  11月6日,2025中原农谷种业大会在郑州启幕,国内外种业领域10名院士及近百位知名专家、企业家应邀出席,一场关乎农业“芯”动能的对话就此展开。

  展成果奔振兴

  今年是实现种业振兴行动“五年见成效”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种业振兴行动蹄疾步稳。

  “十四五”以来,河南省遴选发布农业主导品种及布局意见,822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25个“叫得响、推得开、种得好”的优良品种得到快速推广应用。其中,9个小麦、8个玉米、3个花生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目录,成为入选最多省份;郑麦1860、MY73、豫花37推广面积2024年度均居全国第一;小麦、玉米、花生全国推广面积前10位中,河南品种分别占4个、6个和7个;豫农黑猪、天成1号肉鸽成功通过国家审定,实现畜禽育种新突破。

  作为河南种业振兴的关键抓手,会上,中原农谷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将从平台搭建、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多维发力,推动中原农谷迈入资源加速汇聚、产业加速成型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而全国农业领域首个布局建设的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也正式揭牌亮相,将推动生物育种从经验驱动向模型驱动的技术革命。

  聚智慧助发展

  灵活作业的机器人、全项目智能考种分析系统、种子X光机……展示区内,一批智能育种“黑科技”集中亮相,成为技术落地的最直观缩影。而在会场之内,思想的交锋同样在悄然推动着种业发展。

  “环境气候变化威胁着全球农作物生产。”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高级科学家熊伟博士表示,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育种决策大模型的建设不仅是一次技术攻关,更是一次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张军民在发言中再次提及了AI辅助育种的未来方向。

  大会精心设置了主旨报告会与5场平行研讨会,代表们围绕农作物育种及产业链发展、中原农谷建设等关键议题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探讨,科研在交流中深化,共识在对话中凝聚。

  据了解,此次大会还创新设置了新乡、郑州两个分会场,分别聚焦中原农谷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实现会议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搭平台促合作

  本届大会充分发挥平台与桥梁作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我们与河南方面的农业合作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房玉林说,“此次携手中原农谷共建产业研究院,将聚焦粮油作物育种、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人才培养等核心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

  开幕式现场,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功能提升项目、中国农业大学中原研究院项目等12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分会场同步举办的政银企对接会议,为种子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起精准对接的桥梁;第五届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大会上,鸡AI育种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将形成合力致力于攻克AI育种大模型缺失、育种智能化程度较低等行业难点。

  会场内签约不断、共识凝聚,会场外洽谈热烈、机遇涌动。“一上午就有20多家企业来咨询我们的设备,合作意向比往年更加强烈。”连续3年参会的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区域经理夏光明感慨,这个平台实效显著。

  从实验室的基因图谱,到饱满的金色麦种;从专家的前沿报告,到企业的实践分享……这场大会,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动能的汇聚。站在种业振兴的关键节点,河南正聚力攀登农业“芯”高峰,在中国种业振兴的征程中,书写着厚重而昂扬的中原篇章。(记者 刘一洁)

责任编辑:王苑



主办:河南省区域合作学会     ICP证:豫ICP备19024431